专栏 | 纵横大历史:《回顾文革》第九讲 文革到底是什么?文革的整体脉络(二)

0:00 / 0:00

一、“间歇期”:1968—1973年间的大规模镇压和屠杀

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纵横大历史》。今天,我们将继续进行文革历史系列节目。

在上一讲里面,我们谈到,尽管毛派和老干部文革叙事的支持者们,都认为文革就是“群众打干部”。然而,实际情况却和这种叙事相去甚远。事实上,在所谓“十年文革”当中,毛泽东与老干部们以各种各样的手段残害民众的数量和惨烈程度,远远超过了“群众打干部”。而要讲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将文革的整体脉络梳理清楚。

在上一讲中,我也谈到,我本人是“两年文革论”的支持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文革应该是从1966年5月到1968年7月。不过。这种认为文革只有两年的观点,绝不是今天中国官方“十年文革论”或者华国锋“十一年文革论”那样的定论,而只是一种解释文革、帮助大家认识文革那段历史的模型,大家也可以持有不同的观点。在上一讲中,我谈到了“两年文革”本身的历史分期问题,将这段历史划分成了六个回合。经过六个回合的复杂争斗,到了1968年7月,随着毛泽东派出工宣队镇压了清华大学造反派,“两年文革”就算是结束了。接下来,直到1976年毛泽东死去,或1978年华国锋失去最高权力的时候,尽管政治中仍然充满着浓重的文革色彩,但以社会秩序动荡、群众组织大规模造反为特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1968年7月之后,直到1976年为止的历史,实际上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从1968年7月到1974年1月的“间歇期”。第二部分,是从1974年1月到1976年10月的“第二次文革”。以下,我们再来谈一谈“间歇期”和“第二次文革”的历史脉络问题。

所谓“间歇期”,也就是两次文革之间的间歇期。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既是以毛泽东、林彪、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各派互相激烈斗争的时期,也是他们一致对民众展开血腥屠杀和镇压的时期(当然,在1971年9月之后,随着林彪的死亡,林彪的派系逐步退出了政治舞台)。首先,在1968年底,毛泽东进行了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将红卫兵们驱赶到农村。从1968年到1973年,中国当局又展开了被称为“清理阶级队伍”、“一打三反”、“清查五一六”的三场大规模政治迫害运动。其中,“清理阶级队伍”和“清查五一六”运动在1968年7月之前就已经开始,在这之后则继续进行,而且愈演愈烈;“一打三反”运动,则是在1970年进行的。三场运动各有针对目标,其中“清理阶级队伍”主要针对的是毛时代的政治贱民“黑五类”,也波及了大量造反派和其他普通平民,死难者的人数在50万—150万人之间。“一打三反”运动针对的对象,涵盖了大量的民间思想者,死亡人数在15万—20万人之间。“清查五一六”运动针对的对象,则是大量参加过造反派的民众,死亡人数以10万计。这样,做保守的估计,这三个运动杀害的人应该也在100万以上。做较高的估计,死者人数则超过了200万(这些政治运动造成的死亡人数,可参看学者丁抒、杨继绳等相关研究)。中共各派通过这样的大规模屠杀,在一片尸山血海之上建立了所谓的“稳定”,以及“两年文革”之后“间歇期”气氛肃杀的“新秩序”。在今天毛派的历史叙事中,一般都说这些暴行是林彪集团或者老干部们做的,这些大规模屠杀和毛泽东无关。在老干部版本的文革历史叙事中,则说这些暴行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做的,毛泽东最多属于“犯了错误”的糊涂虫,周恩来则被描绘成一朵白莲花。然而事实上,毛泽东、林彪和周恩来都是这些大屠杀的策划者和深度参与者。

“一打三反”运动的历史照片。(档案图片)
“一打三反”运动的历史照片。(档案图片)

二、“间歇期”中共高层的政治斗争

尽管在“间歇期”,毛泽东、林彪、周恩来一同对民众举起了屠刀,但他们之间也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以他们之间的权力斗争为线索,我们可以把“间歇期”分成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分界线,是1971年9月林彪死亡的时候。

在第一个阶段,政治史的主线是毛泽东和林彪集团之间的勾心斗角。这一阶段初期,中共首先在1968年10月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将刘少奇开除党籍,毛泽东发动文革的最大目标刘少奇在政治上彻底死亡。接着,在1969年4月的中共九大上,林彪作为毛泽东“接班人”的地位被堂而皇之地写进了中共党章。然而,毛泽东和林彪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林彪希望依靠军人势力维持“稳定”,并将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毛泽东则希望继续提倡阶级斗争,使文革遗产不至于彻底偃旗息鼓。此外,军人势力的膨胀,以及林彪集团对军委的掌控,也使毛泽东深深地感到不安。这时,甚至连“两年文革”期间的毛派要员陈伯达都投靠了林彪。这样,毛泽东与林彪集团就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在1970年8—9月的庐山会议上,林彪集团对毛派干将张春桥展开了猛烈攻击,被毛泽东以政治手腕压制,陈伯达随即被打倒。接着,毛泽东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对林彪集团展开分化瓦解和步步进逼,最后导致林彪集团内的少壮派力量铤而走险,制定了刺杀毛泽东的计划,并被毛泽东察觉和反制。少壮派们的刺毛计划失败后,林彪只得于1971年9月乘飞机出逃,最终飞机在蒙古国坠毁,林彪因而死去。

在这之后,林彪集团宣告瓦解。毛泽东则随之采取了“解放老干部”的政策,重新起复包括邓小平在内的大批在文革中被打倒的老干部,甚至表示出了要给“二月逆流”翻案的意思,并让叶剑英掌管军委工作。不过,为了维护文革遗产,在1973年8月的中共十大,毛派干将王洪文还是被毛泽东提拔成了排名仅次于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中央大员,大有新任“接班人”之势。在这一阶段,毛泽东也在外交层面进行了大规模转轨,于1972年接待了访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造成了美中两国合作对抗苏联的新国际格局。

在这一阶段,重新起复的老干部们开始将周恩来作为他们在中共中央高层的代言人。围绕着林彪究竟是“极左”还是“极右”的问题,周恩来与毛泽东发生了分歧。周恩来认为,批判林彪应当批判他的“极左”。毛泽东则认为,林彪实际上是“极右”。这样一种对林彪定性的分歧,实际上也反映着两种不同的政治路线:周恩来希望借将林彪打成“极左”,来消解政治中被视为“左”的文革因素。毛泽东则希望将林彪打成“极右”,来捍卫他的文革遗产。至于林彪本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就没人知道了,因为这个时候的林彪已经死了。

三、难以为继的“第二次文革”:1974—1976年的历史脉络

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开始借批判林彪的议题,向深得老干部拥护的周恩来发起进攻。这样,历史就进入了1974年1月—1976年10月之间的“第二次文革”。

所谓“第二次文革”的说法,来自毛派干将王洪文在1974年时的讲话。在1974年1月,毛泽东发动的“批林批孔”运动全面铺开,王洪文则将这次运动称为“第二次文化大革命”。在1974—1976年之间,许多地方的造反派的确又一次组织了起来,武斗和混乱的社会秩序也在不少地方重现。从这一点上来看,以社会秩序混乱、群众组织争相造反为特征的“两年文革”似乎又回来了。然而,这次所谓的“第二次文革”在社会秩序的混乱程度,以及群众组织的造反烈度上来说,实际上都是远远不如1966—1968年间的。不过,为了表现这一时期不同于此前几年“间歇期”的时代特点,我们还是将它称为“第二次文革”。

“第二次文革”的历史分期,可以按照年份的不同,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是这一时期的主题。随着“批林批孔”运动的深入进行,毛派开始提出“批周公”的概念,用于映射时为总理的周恩来。在这一阶段,部分造反派也重新拉起了队伍起来造反,政治诉求则大多是要求平反、要求拿回他们被清洗之前在革委会中的官位。不过,毛泽东面对深得老干部拥护的周恩来,最终决定采取谨慎的政治策略,叫停了由“批林批孔”引发的造反运动,而且没有在1974年底听从王洪文对周恩来的攻击,表示“总理还是总理”。

第二阶段则是1975年。如果说上一年是毛派发起攻击的一年,这一年就是老干部们进行反攻的一年。在这一年初,由于周恩来病重,邓小平开始接替周恩来掌管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邓小平在这一年就以“整顿”为名,对造反派展开了大规模的压制和清洗,并将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且得到了叶剑英的大力支持。对于邓小平的“整顿”,毛泽东在一整年里大体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并敲打了严重仇恨邓小平的江青等人。然而,由于邓小平拒绝对毛泽东的文革做出评价,毛泽东担心他的文革遗产会被邓小平毁灭,遂发动了针对邓小平的“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因此,政治的天平再次摆向了毛派一边。

四人帮被捕后受审的情形。(档案图片)
四人帮被捕后受审的情形。(档案图片)

第三阶段,也就是1976年,是毛派展开最后进攻的一年,也是毛派失败的一年。这一年1月,周恩来病死。接着到了2月,“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又开始公开批判邓小平,升级成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这时,对于毛式政治路线深感不满的各个社会群体,开始用悼念周恩来的机会对毛派表达不满,最终形成了大规模的社会运动。这场社会运动的高潮,就是北京的“四五运动”(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毛派人士认为“四五运动”是一次高干子弟进行的运动,对这个观点我完全不能同意。我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将在以后的内容中进行详细叙述)。毛泽东镇压了民众发动的“四五运动”,并开除了邓小平的一切职务。不过,此时已经病入膏肓的毛泽东,已经不敢再进行进一步的政治冒险。他并没有开除邓小平的党籍,也没有对邓小平进行进一步的肉体打击,并启用了政治立场处于毛派和老干部之间的华国锋担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和国务院总理,使华国锋成为了二号人物和实际上的“接班人”。毛泽东意图通过这样的政治手腕,平衡中共内部势若水火的毛派和老干部势力,以达到他死后权力的平稳过渡。不过,在1976年9月毛泽东死后,华国锋迅速倒向了老干部一边,联合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等人在同年10月发动了怀仁堂政变,将四人帮和毛远新等毛派要员逮捕。随后,毛派头号重镇上海也开城投降。值得注意的是,在1976年,随着“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展开,一些造反派又展开了造反行动,不过他们的声势甚至还不如1974年。随着毛泽东的死亡和毛派的失败,这些造反运动也走向了失败。在这之后,尽管华国锋曾作为中共最高领导人掌握了两年的大权,但以毛泽东正统继承人自居的他,无法抵制老干部们的势力。随着邓小平在1977年的复出,以及老干部们不断向华国锋进逼,华国锋很快就失去了权力,最后一点带有文革色彩的政治势力也走向了边缘化。

以上,我们就回顾了所谓“十年文革”的整体脉络。从历史的整体脉络来看,实际上在这十年之间,“群众打干部”绝不是一个主流现象。正像我在上一讲里面说过的那样,只要我们把事实讲出来,毛派和老干部文革叙事支持者们所制造的种种谎言,就会像阳光下的冰一样迅速消散。毛泽东和老干部们在文革中做出的罪行,也会全都暴露无遗。那么,在这十年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中,大规模杀人、迫害人的主体都各自是谁呢?下一讲,我们就会根据我梳理出的脉络,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个明确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