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縱橫大歷史:《回顧文革》第二十九講 毛與劉周的前哨戰
一、毛澤東與劉少奇、周恩來的矛盾
大家好,歡迎大家收聽《縱橫大歷史》,我是主持人孫誠。今天,我們將繼續進行文革歷史系列節目。
在上一講當中,我們對文革這場歷史大事件的五個主角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林彪的早期履歷進行了依次回顧。這一講中,我們就要進入正題,開始以這五個人之間的權力鬥爭作爲一條主線,談一談他們是如何走到文革前夜那種白熱化的鬥爭狀態的。在接下來,我從1949年講起,用一定的篇幅來一直講到1966年文革前夜。這是因爲,文革並不是一個孤立的歷史事件,要講文革的歷史,我們必須要進行一次比較詳細的“前情回顧”。閒話少敘,現在就讓我們開始吧。
1949年,中共建立了政權。在最初的權力分配上,毛澤東身兼着中共的黨主席和中央政府主席,可以說在黨政層面都是一把手。在毛澤東之後排名第二的人,是擔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府副主席的劉少奇。排名老三的人,則是擔任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的周恩來。至於鄧小平和林彪,當時還是中共的“封疆大吏”。1950年韓戰爆發後,林彪成爲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但當時的林彪對中共黨內的權鬥還表現得相當“佛系”。1952年秋,中共開始模仿蘇聯建立計劃經濟體系,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在這一背景下,各地的“封疆大吏”被要求進京。在進京的人們當中,包括西南局第一書記鄧小平、東北局第一書記高崗、華東局第一書記饒漱石這三個人。於是,一場大規模的中共黨內權鬥就這樣開始了。
事實上,在中共建政之後不久,毛澤東就對劉少奇、周恩來有着嚴重的不滿。與穩步推行建立蘇式計劃經濟體系的劉少奇、周恩來相比,喜歡天馬行空的毛澤東在經濟問題上更加躁進。1953年1月,毛澤東嚴厲抨擊了周恩來主導的政務院財經委員會所推出的新稅制,認爲這一制度存在着所謂“右傾機會主義”的問題。這時,與毛澤東有着相同躁進立場的高崗,就成爲了中共高層政壇中異軍突起的黑馬。
此前的幾年裏,毛澤東與高崗曾經在加速推動農村經濟集體化、否定農村私有經濟等問題上與劉少奇展開過爭論。劉少奇認爲,過於冒進地推動集體化和打擊私有經濟,與當時中共仍在實行的所謂“新民主主義時期”政策不符——所謂“新民主主義”,是毛澤東自己提出過的一項概念,提倡對中共語境下的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及其它所謂“反帝反封建”人士進行統戰。事實上,共產黨一向的做法,就是把他們在前一階段的統戰對象變成下一階段卸磨殺驢的鬥爭對象。而根據共產黨的“基本教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又是必然會到來的。因此,在共產黨看來,新民主主義必然會過渡到社會主義,對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和農村經濟的集體化也是肯定會發生的。毛澤東和劉、週二人的唯一區別,只是究竟是快一些還是較慢一些地推動這個過程。在毛澤東看來,與自己思想相同的高崗無疑是一枚有用的棋子。
除此之外,毛澤東、高崗與劉少奇、周恩來的矛盾,還可以追溯到中共歷史上的派系恩怨。按照高崗提出的分類方法,中共其實分成“紅區的黨”和“白區的黨”。所謂“紅區黨”,就是過去在中共的根據地進行工作的那部分黨組織。至於“白區黨”,則是在非中共根據地進行所謂“敵後鬥爭”的那部分黨組織。高崗曾經表示:“毛主席代表紅區的黨,劉少奇代表白區的黨”,並認爲“黨中央和國家機關掌握在‘白區的黨’手裏,應該徹底改組。”儘管高崗這種將中共分成“紅區黨”“白區黨”的做法,在後來遭到了中共的否定,但事實上它卻顯露出了中共內部派系對立的實情。缺乏留洋背景、靠做山大王起家的毛澤東,的確與有着留洋經歷及“白區”工作經歷的周恩來、劉少奇有着很大的差異。
二、高崗事件:毛澤東的初步火力試探
在這樣的背景下,毛澤東以高崗爲棋子,首先對周恩來發動了進攻。1953年,高崗進京出任新設立的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這一機構,就是今天中國發改委的前身。如此一來,周恩來擔任總理的政務院就失去了管理經濟的大權,周恩來遭到架空,只能主管外交。除此之外,毛澤東也在與高崗的談話當中,表達了對劉少奇和周恩來的不滿。這樣,領會到毛澤東意圖的高崗,就在這一年夏天的財經會議上,通過批判劉少奇的老部下薄一波的方式,對劉少奇進行了激烈的映射攻擊。不久後,高崗的盟友饒漱石則對劉少奇的另一老部下安子文進行了抨擊。
與此同時,高崗也對林彪、鄧小平、陳雲進行了拉攏,試圖擴大打擊劉少奇的聲勢。不過,在與高崗的談話中,林彪雖然對高崗抨擊劉少奇的話表達了讚賞,但自己卻稱病不出。而鄧小平和陳雲則認爲高崗拉攏他們倒劉的行爲“問題嚴重”,因此便把這件事告知了毛澤東。這樣一來,便輪到毛澤東騎虎難下了,因爲高崗本來是毛澤東的一顆棋子。對於毛澤東這種熟讀中國傳統權術的人來說,如果高崗對劉少奇、周恩來的攻擊一切順利,那麼毛澤東當然可以順勢打掉劉少奇和周恩來。如果高崗的行爲遭到了黨內的強烈抵制,那麼他當然也可以把高崗拋棄掉,從而撇清自己的責任。於是,高崗的命運被鎖定了。1953年12月,毛澤東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對高崗進行了不點名的批評,表示北京有兩個司令部,分別以毛澤東自己和“別人”爲司令。毛澤東還說,這個“以別人爲司令的司令部,就是刮陰風,燒陰火,一股地下水。”他還發出質疑說:“究竟是政出一門,還是政出多門?”
這樣,本來自以爲和毛澤東步調一致的高崗,就突然遭到了他的“偉大領袖”的出賣,成了和毛澤東對立的另一個“司令部”的“司令”。接下來,在1954年2月的中共七屆四中全會上,周恩來和陳雲對高崗發起反擊,批判高崗在搞“獨立王國”。絕望之下,萬念俱灰的高崗自殺了。儘管他已經死了,但還是沒能逃過政治清算。1955年3月,高崗和他的盟友饒漱石被中共開除黨籍,並被定性成了“高饒反黨聯盟”。
高崗事件可以說是毛澤東與劉少奇、周恩來在1949年以後進行的第一輪鬥爭。在這次鬥爭當中,毛澤東實際上失敗了,高崗則成了被毛澤東拋棄的耗材。在這次事件之後,對高崗進行了決定性一擊的鄧小平迅速崛起,在1956年成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書記處總書記。接下來,新的一輪中共黨內衝突很快就爆發了。
1956年,中共完成了所謂的“社會主義改造”。在城市工商業當中,私營企業被按照“公私合營”的原則進行了“改造”,並將在之後十年轉變爲公有制企業。在農村,農民則都被編入了“合作社”,失去了經濟自由。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共八大於1956年9月召開。在這次會議上,中共設定的“主要任務”包括“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在這之後,中共又在1957年發起“反右運動”。在這場運動當中,中共使用毛澤東所說的“陽謀”方式,將大批響應中共號召提意見的知識分子和黨外人士打成了“右派”,進行酷虐的政治迫害。在這次毛澤東主導的大規模政治運動中,鄧小平出任反右派鬥爭五人領導小組組長,在把55萬多人劃成“右派”的大規模政治迫害中衝鋒陷陣。
三、毛澤東的狂想:死掉3億—13.5億人也可以“恢復”
這樣,隨着社會上的經濟自由已經被扼殺、提意見的人們都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遭到迫害,社會上已經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止中共的肆意妄爲了。1957年11月,毛澤東在莫斯科出席了蘇聯主辦的“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根據蘇共首腦赫魯曉夫的回憶,在這次會上,毛澤東對着世界各國的共產主義政黨首腦發出了這樣的狂言:“不要怕戰爭。既不要怕原子彈,也不要怕武器。無論這場戰爭是什麼戰爭,我們社會主義國家都一定會取勝。”“如果帝國主義把戰爭強加給我們,而我們現在6億人,即使我們損失其中的3億又怎麼樣,戰爭嘛,若干年之後,我們培育出新人,就會使人口得到恢復。”
在這之後,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第一書記諾沃尼提談到感想,表示:“毛澤東同志說他們準備損失6億人口中的3億。那我們怎麼辦?我們只有1200萬。我們到那時將全部損失掉,就沒有人來恢復我國人口了。”
自己治下的6億人死掉3億也認爲無關緊要,已經足夠令人驚悚了。然而事實上,在《毛澤東外交文選》一書中,還有更爲驚悚的記錄。根據這本書,在這場會議上,毛澤東曾於1957年11月18日進行了如下發言:
“我們黨的政治局開過幾次會,講過這個問題。現在要打,中國只有手榴彈,沒有原子彈,但是蘇聯有。要設想一下,如果爆發戰爭要死多少人。全世界二十七億人口,可能損失三分之一;再多一點,可能損失一半。不是我們要打,是他們要打,一打就要摔原子彈,氫彈。我和一位外國政治家辯論過這個問題。他認爲如果打原子戰爭,人會死絕的。我說,極而言之,死掉一半人,還有一半人,帝國主義打平了,全世界社會主義化了,再過多少年,又會有二十七億,一定還要多。”
毛澤東的這段言論,足可以看出他的世界觀是何等扭曲。事實上在冷戰時期,自由世界一直在小心謹慎地避免爆發核戰爭,而他則賊喊追賊地說“不是我們要打,是他們要打,一打就要摔原子彈。”除此之外,他不但對自己治下的6億人死掉3億無動於衷,甚至也對當時全球的27億人死掉一半、也就是死掉13.5億人無動於衷,只是冷酷地說“死掉一半人,還有一半人”,“全世界社會主義化了,再過多少年,又會有二十七億,一定還要多。”然而直到今天,不少人還一直在給毛澤東說出的這些話塗脂抹粉,進行“洗地”,說毛澤東的意願是中國“希望和平”,認爲說毛澤東覺得“死3億人不算什麼”是誤傳,還說很多人把毛澤東的話“理解錯了”。(一篇典型的此類文章,見胡新民:《毛澤東沒有說過“死3億人沒關係”》,在中國多家網站都可查閱到此文)然而,只需要看一看最基本的事實,那就是自由世界實際上根本就不想打核戰爭,毛澤東這些話的基礎立論也就不攻自破了。事實上非常明顯的是,毛澤東在上述那些反人類的話當中,一直在渲染了一種根本就不存在的危機,並表示在這種危機之下死掉數以億計的人也是無關緊要的、也是“可以恢復”的。
很快,帶着這樣的狂想,毛澤東就將主導一場空前絕後地荒誕、血腥、殘酷的政治運動。這場政治運動,將造成空前的大饑荒和數千萬人的死亡,以及中共高層的進一步分裂與鬥爭,並最終打開通往文革之路。這一場政治運動,就是“大躍進”。在下一講當中,我們就將講述大躍進的前因後果。
撰稿、主持、製作:孫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