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瓦那曾經是一座歷史名城,城內的建築、街道和社區可以說是在加勒比風情下融彙了西歐、拉丁和北美的不同風格,多姿多彩,即使從1959年古巴革命至今60年中一直沒有得到正常的全面維護,很多地方仍然可以看當年的盛況,尤其是在一些古巴政府為了招徠旅游者而專門保留並維護的區段。
但這些區段不過是哈瓦那的一小部分。哈瓦那老城區的絕大部分都是一片破敗景像。市中心的中國城曾經是哈瓦那最繁華的區段,號稱“小巴黎”,但現在已經面目全非。站在中國城入口處那座中國前些年出資修建的牌摟前,如果要拍照的話,很難找到一個看不到周圍那種破敗景像的角度。

所謂破敗,是說這些建築的牆壁上已經沒有保護層,磚塊和木料不但赤裸裸地暴露在外,而且由於古巴車輛廢氣的排放標准非常底,很多車輛使用柴油,所以這些建築都蒙上了煙灰色,就像發生過火災一樣。很多樓房的窗戶都沒有玻璃,有的連窗框都沒有,只剩下一個個黑窟窿。有的樓房的大門也是如此,木板門已經破爛到關不上的地步,搖搖晃晃地掛在門框上。


更為觸目驚心的,是很多樓房只剩下外面的圍牆,圍牆上沒有窗戶,也沒有門,裡面是個空殼,真像被炸彈炸過。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就是這些破爛不堪的樓房,居然成了哈瓦那居民的住宅樓。很多家庭就擠在這些缺門少窗的建築裡,臨街的陽台和窗戶就成了他們晾曬衣物的地方,從男人的汗衫到女人的內衣,就像萬國旗一樣飄揚在路邊行人的頭頂上。

這些樓房的內部,至少從大門口看進去,用不忍目睹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首先,很多大門已經名存實亡,只剩下幾片爛木頭;其次,進門後即使在白天也是一片黑暗,樓梯很多也已經腐爛,讓人不敢相信竟然還能使用。有的樓房裡樓梯的底部完全爛掉了,住戶就用幾根單薄的木樁將樓梯撐起來,看上去搖搖欲墜,讓人心驚膽戰。我在這樣的一幢居民樓門口就看到了裡面這樣一座用木條撐起的樓梯,不敢相信它能使用,於是站在那裡等了一會,直到樓內有居民回來一步步走上那個樓梯,並拍下了照片。

作為一個歷史名城,哈瓦那破敗到今天這個地步,主要是因為古巴政府根本不願意對老城區作全面的日常的維護和保養。經濟困難之外,這也和卡斯特羅本人對所謂“舊古巴”的態度有關。在他看來,“舊古巴”像征著邪惡和腐敗,所以聽任它爛下去。
但不維護不保養只是哈瓦那老城區日益破敗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隨心所欲。例如,哈瓦那市中心有一座外形和美國國會從規模到外形都十分類似的著名的大廈,是哈瓦那的標志性建築,平時游人如織。但就在這首善之區,對面卻有一塊用破爛的離笆圍起來的院子,裡面看得很清楚是很多報廢的火車頭,而周圍有並沒有鐵路。旅游者都很奇怪為什麼這些火車頭會出現在首都市中心。而古巴人和他們一樣也不知道答案,但他們卻見怪不怪,因為像這樣難以理喻的現像早就成了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