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中國就是這樣一個群星閃耀的國度。但經歷過沒有月亮的夜晚的人都知道,如果沒有如水銀泄地般的月光,星光再亮也只能為無邊的黑暗作點綴。
1月14日,在這個既星光燦爛又黑暗無邊的邊緣地帶香港,一個叫羅海星的人去世了。
羅海星這個名字加上香港的背景,可能會讓一些人聯想起娛樂界的色彩。但這個羅海星和中國燦爛的星空沒有半點關聯,他屬於那片今天在中國被濃雲遮掩的月光。
1989年64事件後,大量參與了那個民主運動的人受到通輯,香港一些同情民主運動的人發起了黃雀行動,將很大一部分黑名單上的人輾轉救出大陸。羅海星參加了這個行動,後來在89年10月被捕,判刑5年。因為外國領導人的干預,他被提前釋放。
出獄時他雖然還是壯年,但身體狀況已經很差,難以從事正常的全職工作。此後一直病魔纏身,只能以凌方為筆名寫一些評論。可以說,因64入獄毀了他的壯年,大大縮短了他的人生。
那麼,羅海星入獄之前以什麼為生呢?他並不是民運人士,也不是政治熱情很高的記者、知識分子或學生。相反,他從事的是一個在他入獄前就已經是中國最令人羨慕的職業,在他入獄後更是灸手可熱的行當:香港和大陸之間的貿易。
羅海星1949年出生在大陸,是廣東人,1970年畢業於廣州外語學院,被分配到廣東省陶瓷進出口公司工作。1979年獲准去香港港與家人團聚,在左派背景的《經濟導報》任職,後任新鴻基證券駐廣州代表。1986年40歲不到時出任香港貿易發展局駐北京首席代表。用“後89”眼光來看,這是一個要權有權要錢有錢的美差。1989年他又辭職下海從事香港和大陸之間的貿易。
這一份履歷,放在89之前的大陸已經讓人羨慕;放在89之後可以說紅得發紫。如果羅海星選擇走另一條路,他在大陸和香港之間的種種特殊關系和渠道很可能會給他創造出他人難以企及的商業成就,但他卻利用這些條件參加了黃雀行動。此後便永遠告別名利場,不但入獄、疾病纏身、而且61歲就離開了人世。
今天大陸很多成功人士的履歷實際上剛好倒過來:89之前他們熱心政治,64槍聲一響之後遠離政治,91年鄧小平南巡之後下海經商或是在體制內從政。到了今天,很多人對64的看法已經和他們自己當年的立場大相徑庭,甚至認為幸虧鄧小平當機立斷,否則今天自己還不知在亂世中國的那個角落掙扎求生呢。
群星雖然耀眼,但照亮不了大地。月光雖然孤寂,但卻能掃除陰霾。哪怕被濃雲遮蔽,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它那份高遠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