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評論:“大國形像”面面談(三)

我們上次開始介紹隨著中國經濟向海外的擴張,中國商人和勞務人員在海外,尤其是非洲遇到了很多麻煩。而這種麻煩很大程度上是中國人自己的經營方式和手段造成的,和中國的制度有相當的聯系。

英國最新一期的《中國季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中國商店和中國在納米比亞社區的形成”。文章作者叫杜波勒,是瑞士巴塞爾大學研究中國問題的教授。杜波勒在非洲南部地區,尤其是納米比亞作了多年的研究,中國在那裡的商人社群也在他的觀察範圍之內。

杜波勒說,盡管中國商人在納米比亞的經商給當地人帶來很多廉價生活日用商品,但近年來納米比亞出現了範圍廣泛的排華浪潮,對中國人的反感與日俱增。為什麼中國人辛苦經商卻給自己帶來了這樣的後果呢?我們看一下杜波勒介紹的情況就可以可以有一定的了解了。

杜波勒說,一些中國商人多年來無視納米比亞的法律,買通納米比亞的海關官員,大量攜帶賺取的外幣離境,這種違法行為已經發展到了連腐敗的納米比亞政府也難以容忍的地步,終於采取了行動。2007年11月,一名中國商人利用手提箱攜帶50萬美元離境,在海關被捕。這名商人還滿不在乎,因為他已經照常規辦事,化了2000納米比亞元買通了海關官員。隨後,在幾周內又有十多名中國商人由於違法攜帶外幣離境和逃稅被捕。

杜波勒還說,很多在納米比亞站穩腳跟的中國商人建立了和政府官員的特殊關系,從他們那裡用賄賂得到工作許可,在轉手賣給新來的中國人。而這些中國人多半是沒有合法的工作身份的。

為了鼓勵制造業、給納米比亞人帶來就業機會,納米比亞政府前些年改變了簽證政策,很少發給外國勞工工作簽證,但對那些能夠把制造業搬到納米比亞來的企業網開一面。這樣,很多中國人就鑽了空子。杜波勒說,在他做調查的地區,幾乎沒有哪個中國商家不在門面上掛一塊“某某制造廠”的牌子的。但實際上,這些中國人都從國內把成品偷偷運來,掛上在納米比亞生產的牌子,從毛毯到礦泉水和摩托車,什麼都有,然後以此向納米比亞政府要工作簽證,拿到手後再轉賣給等待工作簽證的中國人。接受杜波勒采訪的中國商人說,這是一本萬利的生意。

納米比亞和中國一樣,過去土地屬於國家,是不能買賣的,但現在土地的使用權可以買賣了。一些中國人就利用和當地政府的特殊關系購買到土地後再轉手發財。

杜波勒說,很多在當地站住腳的中國人眼中都只有政府官員,很少和普通老百姓打交道。他們認為只要把官方的門路打通,剩下的都好辦。

從這些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之所以在納米比亞遭人反感,並不是因為這些地方的人反華,而是因為很多中國人把在國內習慣的那一套歪門邪道和違法亂紀的做法帶到了納米比亞。而這些問題不用說又是中國制度的產物。

他們在納米比亞從事經濟活動,只是把大量在中國過剩的產品推銷給當地人,並沒有給當地經濟的發展創造機會或者就業條件。這樣時間一長,反華排華情緒的出現就是難以避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