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評論:“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憲政就是不相容

我們上周的節目中介紹了最近去世的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蔡定劍關於民主有利於社會穩定的觀點。蔡教授為了在中國實現民主,從而達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對掌權者可以說是苦口婆心,但直到他去世,面對動蕩不已的社會不穩定局面,中南海在民主問題上沒有表現出絲毫的開明跡像。

根據中國大陸學者王光澤的介紹,蔡定劍教授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提法,叫社會主義憲政。王光澤說,蔡定劍教授是想把憲政嫁接到社會主義上去,他在2004年中國政法大學召開的一次討論會上和一些專家學者為這個概念作了解釋和宣傳。他們認為中共十五大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完整意義上的法治國家就是憲政國 家。

其次,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可以稱為憲政制度的發展平台,因為和國際上通行的憲政模式一樣,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具有“主權在民” 的基本憲政理念。在“代議制”、“選舉制度”、“分權制衡”等很多具體制度的設計 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憲政也具有相當的相似性。人民代表實際上就是代議員,並且是通過選舉產生的,縣鄉人大代表還實行了國際上通行的“普選制”。

此外人大制度也包含了“分權制衡”這一原則,司法、行政、立法等部門之間實行的是分工協作,共同對人民代表大會 負責,中國人大制度語言中的“分工”實際上就有分權制衡的意思,是回避了了“分權”,用了“分工”。但遺憾的是,“社會主義憲政這個概念從未得到中共當局的認可,官媒明確禁止使用這個概念”,不但如此,連王光澤先生當時就此問題作的采訪也不能公開發表。

蔡定劍教授的說法沒錯。雖然中國的憲法和各項其他法律和西方國家的根本大法和各項具體法律相比在制度設計和安排上有很多漏洞和缺陷,但在原則上確實沒有否定人民主權的至上地位原則,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和政府的關系上也確實有相當的空間可以實現自己的權限。那麼為什麼“社會主義憲政”這個提法不能公之於眾呢?這裡的關鍵在於“憲政”和“分權”這四個字。

所謂“憲政”就是說憲法的地位高於一切,憲法的權威大於一切。所謂“分權”則是說沒有一個權力機構是獨立的,最高的,任何一個權力機構都必須在一個受到制衡的結構內運作。而這兩條剛好觸及的都是共產黨的命根子。中共可以允許“人民主權”這樣的概念存在,無非是因為“人民”本身是含糊的,是可以讓黨來代表的,而“憲政”則是很明確的:憲法高於黨章和黨的權威。中共也可以允許“分工”這個概念的存在,因為“分工”是在某一個最高權威之下的分工,而“分權”則不承認有一個最高權威,國家的最高權力由幾個機構分別行使,相互制衡。

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明白了為什麼蔡定劍教授等人提出的“社會主義憲政”不能被中共當局所接受的原因了。在中共看來,蔡定劍教授等人提出的這個口號是一個圈套,想用“社會主義”這個幌子把自己給哄騙進去。共產黨不上這個當。實際上,對今天中國社會的階級結構和權力以及財富的分配有起碼了解的人都會同意,今天的中共根本不是什麼社會主義,更不稀罕什麼社會主義。所謂“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真正含義也就是說它恰恰不是社會主義。所以你用“社會主義”來騙它,它只會哈哈大笑。

那麼,今天的中國是什麼主義呢?中共自己說得很清楚了,那就是“中國特色”。“中國特色”聽上去好像和任何主義都不沾邊,但這正是中共希望的。這個“中國特色”是意識形態上的無賴,除了維持自己大權獨攬的地位,它沒有任何原則,也沒有任何內容,只要它需要,可以隨時把任何理論和口號拿來為我所用,但又不受任何束縛,什麼時候不需要了,就可以說它不再符合“中國特色”了。

這樣一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怎麼會接受一個憲政制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