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起事件發生後中國報刊大量報道了在廣州的黑人群體,廣州以外的人們這才知道在這個南方最國際化的大城市裡已經有2萬名非洲人合法居留和工作,另外有數萬甚至十多萬非洲人非法居留。他們的工作主要是把大量中國的存貨批發到非洲。在給廣州帶來經濟活力和商業機會的同時,這個群體也給城市管理和公共治安帶來了很多新問題。除了廣州,非洲人還在浙江的義烏和溫州立足。
在網上的討論中,可以看到相當一部分網民對非洲人有很深的種族歧視,他們不是就事論事地看待這個群體由於社會、文化和經濟原因造成的問題,而是把這些問題歸因於他們的種族身份,認為非洲人就是在道德和智力上低人一等。
如果說非洲人在中國經商、打工和生活會遇上種種不愉快甚至痛苦的經歷,從而把這種經歷歸結於種族歧視的話,那麼在非洲打拼的一些中國人也是如此。就在廣州非洲人抗議事件之前,中國的網絡上傳播過兩篇文章,談的就是中國人在非洲的經歷,可以說是我們這裡討論的所謂“大國形像”的一個側面。
這兩篇文章出自同一個姓劉的作者,他在法國留學,後來長期在非洲工作,既經過商又當過世界銀行的項目管理,和一些非洲國家上至部長,下到普通老百姓都有交往,是見多識廣的人,在中國網民--尤其是那些和非洲有聯系的網民--中有相當影響。
他的第一篇文章談的是“為什麼中國人在非洲受歧視?”他說在很多非洲國家,中國人都受欺負。進出機場海關時要受到額外盤問,在路上經常被警察攔下檢查護照、簽證和駕照,去政府部門辦事是也總是受到刁難和耽擱。
但只要中國人送上錢去,這些問題就都解決了。久而久之,中國人的黃面孔就成了額外收入的標志。他說中國一直援助非洲,但很多非洲國家不但不感恩,反而心安理得,而且還得寸進尺,常常向中國開口要這要那。但與此同時,對在非洲的中國人不但不受尊敬,反而處處歧視。於是他問到:非洲倒底值不值得中國援助?
那麼,非洲人為什麼會歧視中國人呢?這位作者說是因為“我們沒有對他們殖民”。
為什麼這麼說呢?根據他的觀察,白人在非洲就從不受這樣那樣的刁難。白人對非洲殖民統治過,而大千世界就是強者支配弱者、弱者服從強者,這就是殖民主義留下的後果。而中國不但從沒有對非洲殖民過,反而還援助非洲,所以被看作是弱者和好欺負的。他還說和非洲人打交道就像馴馬,只有用強制才能讓他們低頭。為了證明非洲人欺軟怕硬的奴性,文章還引了一段19世紀一個非洲酋長寫給英國女王的一封信,懇求英國的殖民統治。
這篇文章在作者的博客上刊出後引起廣泛反響並被轉貼到其它網頁。但幾天後,同一位作者又發表了另一篇文章,題目是“非洲人眼中的中國人”。和前一篇文章相反,這篇文章一點都不提非洲人對中國人的歧視和不公,反而大談中國人的問題,例如法律意識淡漠,遇事不是依法解決而是花錢消災;中國人在海外不團結,內鬥內耗;中國商品價廉但往往物不美;中國人不注意公開場合的形像,沒有公德觀念,甚至在飛機上抽煙吐痰;中國人擾亂市場,不是大量廉價傾銷就是大量購買,人為地壓低或是抬高價格;中國人在項目招標中常常用極低的價格擊敗歐美公司,但在施工中卻偷工減料,以此彌補成本。甚至連中國人的所謂勤勞也有問題,因為在非洲人看來,中國人的勤勞似乎就是為了掙錢,他們不信神,生活沒有其它目的。一句話,非洲人之所以對中國人有成見,完全是因為中國人自身的問題。
同一個作者,前一篇文章說非洲人對中國人充滿歧視;後一篇文章又說非洲人對中國人的負面看法都是有道理的。怎樣理解這樣自相矛盾的看法,這種自相矛盾和“大國形像”又有怎樣的關聯呢?我們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