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評論】 紅衛兵、變色龍和野心家

0:00 / 0:00

中共新貴陳希日前在官方出版的《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中發表署名文章,題為《培養選拔幹部必須突出政治標準》,這篇文章再提毛澤東對共產黨幹部任用的標準,即 “政治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幹部要又紅又專”。文章還專門強調,在提拔幹部時有五種人不能用︰ 一是“不忠誠”,二是“政治定力不夠”,三是“沒有政治擔當”,四是“沒有政治能力”,五是“沒有政治自律”。在文化革命結束四十年之後,中央組織部長重新高調提出“突出政治”的選人用人標準,這被認為體現了習近平的一個重要思想。

陳希是在十九大上得到破格提拔的習近平的心腹之一。他與習近平的關係有兩個引人注目的交集︰一是他和習近平都是1975年進入清華園的工農兵學員,是同窗好友;二是習近平獲得清華大學的“兼職法學博士”的時候,此公正在清華大學擔任一把手。在習近平主政之後,陳希立即從中國科協的閑職崗位被提拔到中共最核心的部門中央組織部,任命為主持工作的常務副部長,為日後習近平快速提拔舊部親信佔據重要位置把關。在十九大之後,陳希又被習近平破格提拔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長、中央高級黨校校長。

可以肯定,陳希的文章準確地表達了習近平的用人觀。從陳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在他提出的所謂政治掛帥的標準中,重中之重是對習近平的絕對忠誠。將對黨的最高領導人個人的絕對忠誠作為中國執政黨選拔幹部的第一標準,自然而然地令人們回想起毛澤東時代、尤其是對毛澤東個人崇拜達到頂峰時期的文化革命時代。說來也巧,習近平、陳希和他們的伙伴們,有不少正是在文化革命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紅衛兵一代”,他們的世界觀正是在毛澤東時代形成的。

陳希毫無疑問是中國那個瘋狂年代的瘋狂政策的受益者,從他的簡歷看,與同齡人相比,他在文化革命中基本上是順利度過的,十七歲便成為省會城市的工人,在沒有書讀的那個年代的中國,這是一個令年輕人十分羨慕的職業;二十二歲便被“推薦”進入了中國最好的理工科大學清華大學。文化革命結束之後,陳希的履歷也基本上是順風順水,讀研究生、提拔為政治幹部、出國遊學鍍金,幾乎所有時髦的職業路徑都走了一遍。到了快要退休的年齡,又恰逢青年時期的好友“登基”,也是自然而然地更上層樓了。

但是,陳希自己成長的經歷和他所列出的用人標準似乎有些矛盾。且不說他在文化革命結束前後的急轉彎,在文化革命中,如果他沒有緊跟毛的極左路線,他不會有那麼順利的人生經歷;文化革命後,鄧小平的路線與毛的路線可以說是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不知道“忠誠”和“信仰”在陳希的這個轉彎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當然,有可能他在文革中青春年少,被毛澤東的極左路線蠱惑,隨後吸取了教訓,真心地跟從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在中國,有許多他的同齡人也是這麼過來的。

但是也有另一種可能,陳希可能根本上就是一個沒有理想、沒有信念的機會主義者,他從來沒有真正信奉過任何主義,因此能夠從文革時代的受益者成為文革後時代的受益者,這些都只不過是依靠他自己的八面逢迎。從他以後的經歷看,這樣一種可能性似乎更大!因為在隨後中共執政黨領袖和政策的更換中,無論上級的領導風格變化多麼大,執政綱領變化多麼大,他都能夠游刃有余,並且都能從中贏得個人利益最大化。無論是在江胡時代,還是在習近平時代,他都是黨的領袖的跟從者,從來沒有對黨的方針表示過任何不同的見解。

由此看來,像陳希這樣的人,頂多不過是一個逢迎上級、見風使舵的變色龍而已。其實,在那個非常荒謬的國度裡和時代中,中國的絕大多數人也都是這樣度過自己的一生的。對於他們,我沒有權利苛責。但是今天的陳希卻搖身一變,大談理想、信念,這讓我感到難以接受。明明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明明是要剿滅黨內和社會上的不同政見,卻偏偏要將自己打扮成一個所謂理想信念堅定的君子,這樣的人恐怕比變色龍還不如,只怕是一個披著變色龍外皮的野心家了。遺憾的是,中國的這個新時代恐怕要由這些野心家們任性地玩弄一陣子了。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