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上旬,中國執政黨的機關報《人民日報》在頭版重要位置刊登《開局首季問大勢》的文章,請不具名的"權威人士"談中國經濟。以權威人士的名義發布重磅文章討論經濟,該報今年以來已經進行了三次。雖然沒有說明誰是這位權威人士,但其口氣絕對在負責中國經濟的國務院主管之上,有人揣測,這位權威人士是習近平直接授權的高層人士,最大的可能性是習近平的密友兼首席經濟政策顧問-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鶴。
這篇文章強調中國經濟的"L"型走勢將持續一個相當場的時期,而不會出現一些人所期待的"V"型翻轉。該文作者認為在今後幾年,"總需求低迷和產能過剩並存的格局難以出現根本改變,經濟增長不可能像以前那樣,一旦回升就會持續上行並接連實現幾年高增長。"文章還專門批評了過於依靠金融杠杆推動經濟增長的行為,認為此舉會推高彙市、股市、債市、樓市和銀行信貸風險。警告"如果處理不好,小事會變成大事"。
熟悉中國政治的觀察家們很快注意到這位權威人士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許多問題上發表的看法的不一致,甚至顯得有些針鋒相對。例如,李克強多次樂觀地表示,雖然前面還有不少困難,但是中國經濟上半年的表現已經表現出企穩回升的跡像。為了減緩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滑的勢頭,李主持的國務院有關部門還在今年上半年陸續出台了較為寬松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人民日報》評論員顯然在批評國務院的政策太過短視。
隨後,新浪網也出現了長篇評論文章,聲援《人民日報》權威人士,點名道姓地批評李克強在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不力,而這一改革是習近平經濟政策的重中之重。不僅如此,該文作者還歷數了李克強和國務院的決策班子在一系列經濟決策上的所謂"失誤"。聯想到今年三月人代會期間,在李克強結束政府工作報告之後,習近平違反常規地公開顯示出對報告人的極為冷談的態度,海內外關於習、李之間的矛盾公開化的傳言不脛而走。
中國正處在一個極為敏感的時期,在經濟上需要面對許多長期積累的矛盾,而且經濟增速下滑對人民生活、企業生存、青年就業和國家財政等方面都形成了越來越大的壓力;在政治層面則處在高層領導人換屆的前夜,關於下一屆領導班子人選的幕後交易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在現有的七位常委之中,按照現行的不成文規定,只有習和李在明年的黨代會上能夠留任。在這個節骨眼上,習、李之間出現的任何裂痕都將給中國未來的走向帶來重大影響。
進行經濟機構調整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真心實意地調整經濟結構,必然引起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的短期陣痛。將處理日常經濟事務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推向結構調整的第一線,這對於習近平而言是一個增加自己政治實力的極好機會,假如李克強認真去做,必將由於經濟的下滑而失去民心,從而失去在未來權力角逐中任何討價還價的機會;假如李克強不認真去做,他沒有執行中央關於結構調整的既定方針,也將遭到來自黨內的批評。
面對如次進退維谷的境況,李克強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他一方面高調接受結構調整的方針,另一方面采取了緩衝經濟困難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他的此舉必然遭致習的批評,但是習的批評等於是變相地向企業界和民眾表明,李克強的政策正在減輕他們在結構調整時期所承受的痛苦,這無異於向李克強輸送民意。而這樣的政治結果,正是李克強所期待的。由此可見,當前出現的最高層關於經濟政策的爭論是兩位最高領導人為明年最高層換屆所進行的一場政治攻防戰。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