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出來的眾多信號中,一個最重要的信號是:明年的中國經濟將比今年更加困難!中央提出的下一個階段中國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有五項,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如果將中國經濟看作是一個病人,除了"補短板"一項之外,中國政府開出的"三去一降"的藥方都不是補藥。如果中國政府真正地實行這些政策,意味著中國經濟將面臨真正的大調整,經濟增長在調整種不可能提速,只會進一步下滑。
中央工作會議還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概念。"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的互動方,也是市場經濟的兩個基本概念。以需求管理為主和以供給改革為主的兩種政策導向代表著完全不同的兩種宏觀經濟管理思路。從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凱恩斯革命開始,一般在為政府政策服務的經濟學家中占主導地位的是需求管理派,他們通常主張在經濟減緩的時候通過政府政策來擴張需求,從而刺激經濟增長;反之,在經濟增長過熱的時候通過減少需求來約束經濟。
而以貨幣學派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則認為需求管理雖然能夠對經濟的短周期進行一些調節,但從長遠來看副作用很大。從長期著想,應該通過減少政府干預,發揮市場調解的作用,通過價格等信號來優化供給方的行為,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實現長遠的有效益的增長。供給學派的政策革命最有代表性的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裡根革命和撒切爾革命。舉目世界,凡是大政府的國家都是喜好需求管理的,中國在過去三十年的增長也完全離不開政府對需求的控制。
中國政府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似乎是希望實現從需求管理向供給改革的轉變。假如中國政府真地將政策重心轉向供給調整,這對中國的長遠發展無疑是有好處的。但是除了這一新概念的提出之外,中國政府提出的政策藥方卻都是與"供給改革"的理念相違背的。一個最為顯著的特點是,在明年的經濟發展中,中國政府的作用不僅沒有減弱,反而更加強化。換言之,中國政府仍然要堅定不移地充當經濟增長的操盤手。
中國政府明確表示,明年要繼續通過擴大財政支出來刺激經濟增長,為此甚至不惜突破長期以來財政赤字低於百分之三的不成文規矩。這一方面說明在大規模使用擴張的貨幣政策效果不彰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已經沒有太多的政策手段,因此不得不拿出財政手段。除了提出將擴大財政赤字之外,中國政府在農民工進城、降低房價等方面也都表明了政府將采取以財政做支撐的行政手段。這還不夠,中國政府甚至搬出了"引導輿論"來作為經濟管理的一種手段。
一方面強調供給側的改革,但是另一方面又強調政府的作用。如此相互矛盾的政策、理念出現在同一份政府文件中,令人疑惑。其實,"供給改革"只不過是一些接受西方經濟學理念的學者顧問們提出的,他們希望以此來向世界昭示中國特色的理論創新;而"政府強力干預"則是中國特色和中國政權的性質決定的。目前的中國政府是無法放棄他們對經濟的干預的,他們擔心放棄了對經濟的干預,將開啟失去政治權力的路程。中國經濟只能繼續在政治糾結中蹣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