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評論】習近平推翻“港人治港”的承諾


2014.11.07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港人治港”的原則是鄧小平提出的,也是中國政府承諾的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一九八二年四月,鄧小平在會見來訪的英國前首相希思時,曾經對“港人治港”的原則做過如下闡述:“中國要維護香港作為自由港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影響外國人在那裡的投資,在這個前提下,由香港人,包括在香港的外國人管理香港。”

鄧小平對於“港人治港”中的“港人”還曾經有過具體闡述,他說:“由香港人推選出來管理香港的人,由中央政府委任,而不是由北京派出。選擇這種人,左翼的當然要有,盡量少些,也要有點“右”的人,最好多選取些中間的人。這樣,各方面的人心情會舒暢一些。”顯然,這裡重點是兩條,一是“左中右”都要有,以中間派為主;二是由香港人推選,而不是由北京派出。

“港人治港”在中英聯合聲明和香港基本法中也有著體現,那就是中央政府負責外交和國防事務,內部事務實行“高度自治”。這裡提到的“高度自治”與“港人治港”是相輔相成的。如果不是港人治港,而是由北京派人來治港,那就不是高度自治了。除了共產黨的狡辯,“高度自治”意味著中央政府不干涉香港的內部事務,這個內部事務當然包括推選香港特首。

“港人治港”與“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的承諾也是配套的。共產黨沒有真正懂得資本主義的人才。改革搞了三十年了,至今搞成的是一個權貴資本主義,是集權的政治制度和缺乏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的野蠻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雜種。中國的執政黨稱之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如果不讓“港人治港”,香港一定會從原有的資本主義蛻變成由大陸權貴控制的腐敗的“社會主義” 。

當初提出“港人治港”和“一國兩制”是針對在香港的投資者的。三十年前,香港是中國經濟與世界市場銜接的關鍵,中國的經濟發展離不開香港。在香港的外國投資者和香港企業家對中國共產黨沒有信心。假如他們走了,中國接受的就不是一個“香港”,而是一個“臭港”了。這樣一來,中國執政黨沒有面子,中國經濟也會受到打擊。於是便有了“一國兩制”和“港人治港”。

其實,中國的執政黨從來沒有真心實意地推行“港人治港”的方針,他們所謂的“港人治港”,並不是由香港人推選出香港人來治理香港,而是由中央政府指定特定的香港人來治理香港。從表面上看,坐在特首位置上的都是香港人,但是此香港人不是彼香港人。一個是代表香港人民的,而另一個則是由北京指定的。前者是真正的“港人治港”,後者在中央政府的操縱下治港。

但是這樣的操縱有可能進行不下去了。這是因為北京當初承諾要在二零一七年讓香港人進行普選。北京指定的那些人在香港如此不得人心,這一點北京是心知肚明的。雖然北京花了很大的成本直接和間接的控制了香港絕大部分的媒體,而且北京也通過各種方式給香港派駐了許許多多的代理人,但是北京仍然沒有把握能夠控制香港選民手中的選票。

說到底,在香港街頭抗議示威的學生和市民所要求的只不過是一個真正的“港人治港”的權利而已,而這個權利,是鄧小平代表中央政府承諾的。習近平完全應該踐行這個承諾,而且踐行這個承諾並不損害中國的國家利益。但是,中國的執政黨及其領袖不能接受一個不聽話的香港特首,對自己推薦的特首甚至對自己本身能否得到香港人民的認可又完全沒有信心,所有只剩下一條路可走,那就是推翻“港人治港”的承諾。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