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評論】習近平外交政策已見雛形

0:00 / 0:00

近兩個月來,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展開了密集的外交活動。先是分別對美國和英國進行了高調的國事訪問;此後訪問了新加坡並借此機會實現了台海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談;本周又分別到土耳其和菲律賓參加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和亞太地區國家領導人峰會。利用在這些雙邊和多邊領導人的會談場合的講話、在兩個集團峰會上的公開發言、以及與當地企業界和其他民間團體交流的機會,習近平多次闡述帶有習氏標記的外交政策。

習近平的外交政策與前任相比變化明顯。鄧小平的提出的、江澤民和胡錦濤亦步亦趨"韜光養晦"和"不當頭" 外交政策,已經被現任領導集團正式拋棄。習的外交體現了更主動、更具進攻性的格局。總體來講,這一變化體現了中國在經濟增長之後的擴張欲望,這一點符合世界歷史發展的規律,應該在預料之中。當然,通過中國官方媒體對習近平一系列外交活動進行的有組織的主題報道看,習近平希望以強硬的外交姿態爭取國內政治得分的意圖也非常明顯。

習近平外交政策調整的第一個特點是,在避免與美國正面對峙的同時,對美國在中國周邊的傳統盟友采取更為強硬的政策進行敲打。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試探美國對中國在亞太地區爭取"霸主"地位的容忍程度,另一方面也是為中國通過建立地區強國的地位從而走向更加廣闊的世界舞台進行演習。在這一方面,中國對日本、菲律賓等美國傳統盟友在領海問題上采取的前所未有的不妥協態度就是明證。

從近期看,習近平的這一試探尚未取得成功。在明顯無法得到國際支持的情況下,中國政府不得不主動退讓。與兩、三年前相比,日、菲領導人的政策主張沒有任何實質性變化,中國政府卻不得不從拒絕與對方領導人接觸轉變成為"有限接觸"的政策。美國則更是沒有絲毫退讓的表示,不僅在口頭上對自己的傳統盟友表示堅定的支持,而且還派出軍艦到爭端海域公開巡游。對於美國的強硬反應,中國政府似乎還沒有有效的對策。

習近平外交政策調整的第二個特點是,在外交領域中增添更多的經濟元素,即通過投資承諾來吸引潛在的支持者。對意識形態相同的"同志戰友"進行大量的經濟援助是毛澤東時代外交政策的一個重要特點。鄧小平改變了這種做法,大量減少了對外經濟援助,更多地關注中國自身的經濟建設。習近平開始向毛的做法回歸,他上台之後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政策,一方面是為了解決中國制造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是通過以此吸引相關國家的支持。

習近平的做法體現了中國經濟實力發生的重大變化,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尤其是國家機器對增長成果的高度掌控,與毛時代相比,中國政府能夠用於擴大對外影響力的經濟資源更多。由於中國的執政黨已經無法用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來吸引追隨者,也沒有多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其經濟外交更多地是用來爭取國際上的中間政治力量,或者是分化自由民主陣營,緩和國際社會對中國政治制度的批評。當然,"一帶一路"還沒有大規模付諸實施,效果也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檢驗,但是相關國家的償債能力和信譽已經成為是令人擔心的問題。

習近平外交政策的第三個變化是它開始注重"軟實力"擴張。一反從鄧小平時代以來中國在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上采取守勢的做法,習采取了以攻為守的策略。公開反對人類社會進化的制度和思想成果,不承認"普世價值"的存在,公開地宣傳"中國制度優勢"。雖然他們在中國全境堅持控制輿論和鉗制思想的做法充分地反映了他們的不自信,但是他們卻用虛張聲勢的腔調來向外輸出專制的意識形態。這些做法雖然有些像夜行者為壯膽而高聲歌唱,讓人感到滑稽不堪,但是它的確是習近平外交政策調整的一個重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