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來,習近平頻頻外訪。下半年重要的訪問至少有三個:一是九月底對美國的訪問。那次訪問被國際輿論普遍定位為一次不成功的訪問,習近平被同時訪美的教宗方濟各搶去了風頭,在聯合國大會講演時聽者稀疏,與奧巴馬總統的會談也沒有取得什麼實際的成果。尤其是,習近平回國不久,美國便派軍艦到南海爭端地區巡弋,等於是向世人宣告習近平訪美的失敗。
十月底對英國進行的訪問,習近平受到英女王和首相的高規格接待,多多少少挽回了一些訪美不成功帶來的尷尬。尤其是美英這兩個傳統戰略盟友在如何對待中國的問題上出現了不同的做法,也算是中國在國際政治的博弈中贏回了一盤。當然,為了習近平訪英的風光,中國政府也出了大價錢:給在經濟復蘇的道路上步履艱難的英國送上了四百億英鎊的訂單和投資等厚禮。
第三個訪問是最近幾天前往法國出席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和到非洲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以及訪問南非和津巴布韋。習近平出席世界氣候變化峰會的目的是希望彰顯中國對氣候變化的重視和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成績,但是國內很不爭氣,偏偏在此時發生極為嚴重的霧霾污染,中國的首都和全國的大片地區被籠罩在霧霾之中,為習近平大力宣傳的"中國成就"減色不少。
從世界政治和經濟的邊緣著力,擴大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是毛澤東以來中國政府的一貫做法。這些年來,中國出資、出力設立中非合作論壇,此次習近平又親臨非洲為該論壇站台體現了這個一以貫之的外交政策。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非洲政策雖然較之以往有一些改變,由純粹的政治結盟變成政治和商業並舉,例如也有一些承攬工程、開發礦藏的項目等。但是總體而言,截至目前,商業效果並不顯著,"政治掛帥"仍然是主旋律。
這一點在習近平在參加中非峰會之前對津巴布韋的正式訪問中顯得十分明顯。現年九十歲的津巴布韋總統穆加貝自一九八零以來一直執政,是世界上執政時間最長的"終身總統"。他在國內采用各種手段打壓反對派,借土地改革等各種名義剝奪資產所有者,而他的家族和政權中的許多人則在一系列對富人的剝奪中積攢了巨額財富。穆加貝的肮髒的政治獨裁和愚蠢的經濟政策使得資源豐富的津巴布韋陷入巨大災難,他本人在國際社會也十分孤立。
在習近平此次訪問行程上,除了舉辦世界氣候變化峰會的法國和舉辦中非合作論壇峰會的南非之外,津巴布韋是唯一的一個受訪國,由此可見習近平是有意為臭名昭著的孤家寡人穆加貝"雪中送炭"。長期以來,也正是中國執政者的幫助, 使津巴布韋的獨裁政府在受到國際社會嚴密制裁時仍然能夠苟延殘喘。事實上,支持穆加貝並不能給中國的發展帶來好處,既不可能得到中國民眾的支持,也不會得到津巴布韋人民的支持。
在我看來,最能表現中國政府的外交思路的並不在於習近平對美國和英國的訪問,也不在於參與氣候峰會和中非峰會,因為這些都不是中國的政府的"自選項目"。換言之,這些都是對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的一種反應。而對津巴布韋的訪問則體現了中國執政者的一種主動需求。這樣一種需求在歷史上也有過先例,例如對北韓、北越、阿爾巴尼亞等專制政權的支持。這是集權政府之間的"同病相憐",是他們之間的"抱團取暖"。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