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評論:中國上半年經濟增長點評

國家統計局七月十三日公布,中國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為二十二萬七千多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價格計算,比去年同期增長百分之七點八。這個增長速度與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相比仍然屬於高速增長,而且也高於中國政府在年初公布的全年百分之七點五的增長目標。但是,由於最近一年半以來,中國按季度統計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連續已經呈現出下降趨勢,尤其是本季度的增長速度已經達到了三年來的最低位,因此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擔心似乎正在成為金融投資界的一個主旋律。

0:00 / 0:00

許多有政府背景的中國經濟學家樂觀地表示,由於現行的經濟增長速度大致符合中國政府早先的預期,所以不必對上半年經濟增速的下滑作出過分解讀。有的甚至認為,中國經濟過年來的過快增長本來就是一種不健康而且不可持續的狀態,而通過經濟增長速度的下調來實現經濟結構的合理化本來就是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目的,所以從某種程度上看,經濟增長速度一定程度的下滑,從調整經濟結構長遠的經濟運行質量的角度看,不僅不是一件壞事,而且還是一件好事。

但是大多數非政府背景經濟觀察家們,尤其是世界主要投資銀行的中國問題觀察家們對中國經濟持卻持相反的看法。他們認為,首先中國的經濟結構並沒有因為經濟速度的下降出現改善的勢頭;同時,中國經濟增速下降將不會是一個短期的現像,而是表明中國經濟的增長開始出現了一個由高速增長向低速增長變化的拐點。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速度的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內生性的,而非外生性的:雖然西方經濟困難通過減少對中國出口產品的需求對中國的經濟增長產生了負面的效應,但是中國經濟的減速從根本上講還是若干內在的因素促成的。這些因素包括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由於國民收入分配不均所造成的國內消費長期疲軟、中國的產業結構對政府投資出現的路徑依賴等等。

與此同時,長久以來一直在海內外經濟觀察家中揮之不去的有關中國經濟統計數據的准確性的問題,隨著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引人注目的下滑再次走上台面。前不久的華爾街日報和其他西方大報都通過生動具體的采訪披露了在微觀層面存在的經濟統計方面報假的大量事例,也有不少經濟行家們通過過經濟數據之間的關系得出中國經濟數據不可靠得推論。例如,發電量和工業增長、工業增長和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在短期內都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比例關系。有關分析家就從上半年的發電量的超低速增長中推測出中國的經濟增長實際上比官方公布的數據更低。

中國政府對經濟增長出現的減速十分擔心。今年上半年以來,中國已經通過調整銀行准備金率和利率等貨幣政策手段數度對宏觀經濟政策進行了調整,同時也加快了對一些大型建設項目的審批速度。由於貨幣政策的見效周期相對較慢,而且中國的貨幣政策與現實經濟運行之間有許多行政障礙。面對經濟下行所帶來的就業壓力、國民收入分配的緊張以及地方政府財政困難的加劇,中國政府一定會加大財政政策的力度。由於中國政府的顯性債務率相對較低,因此中國政府仍然有通過增加舉債擴大政府基建投資的空間。但是,長期以來中國政府所許諾的優化產業結構的努力恐怕就會因此付諸東流。(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評論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