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八月九日)的《人民日報》在第七版刊登了署名鄭志國的一篇文章,標題是"為什麼我們有制度自信"。這篇文章再次為中國現存的政治制度進行了有氣無力的辯護。該文一方面抨擊中國的自由派人士,說他們"以西方國家制度為標准評價中國,把雙方差距歸結到制度上,顯然有失偏頗;把發展成就歸功資本主義,把問題歸咎社會主義,是錯誤的"。這篇文章同時還否認中國在經濟體制改革學習西方是走向資本主義。
除了這篇文章之外,最近中國的官方媒體還密集推出了一系列反對憲政改革的主張、反對公民社會的概念、反對前蘇聯的民主改革做法的文章,其中最引起網民反感的包括胡鞍鋼的"人民社會優於公民社會"、王小石的"中國若動蕩 比蘇聯更慘"、以及馬鐘成的三篇文章"憲政本質上是一種輿論戰武器"、"美國憲政的名不副實"和"在中國搞所謂憲政只能是緣木求魚"等。顯然一場"社會主義思想清洗運動"正在中國展開。
現在的問題是,這次從左的方面發起的又一輪"清除精神污染"運動,究竟是掌控黨務和理論宣傳部門的政治局常委劉雲山的"自選動作",還是習近平主導發起的一場思想運動。不少人認為,劉雲山長期控制中國的宣傳部門,對反對政治體制改革的僵化思想負有主要責任,他就是中國當今的"新左王"。自從習近平接班以來,劉雲山利用控制意識形態的有利地位,有意識地主導了這一輪推動中國執政黨繼續"向左轉"的運動,以此裹挾立足未穩的習近平跟從黨的在傳統上占主導地位的左傾路線。
這種看法值得商榷。由於"太子黨"的家庭背景和長達五年在"王儲"地位的政治實習,習近平自從上台以來,在七位政治局常委之間展現出明顯的政治強勢。與此同時,退下來的政治老人們之間的恩怨未了,相互掣肘,他們無法成為一種統一的政治力量來制約習近平。要說在常委會和政治局內沒有自己的政治派別的劉雲山敢於為了意識形態或者政治信仰來"綁架"習近平,既是高看了劉雲山,又是低看了劉雲山,與中國高層政治操作的邏輯有些背道而馳。
說這種觀點"高看"了劉雲山,是因為它認為中國高層仍然有人在為了政治理想來拿自己的政治生命、經濟利益和家庭成員的福利進行冒險。說這種觀點"低看"了劉雲山,是因為它把劉雲山的在政治博弈中的判斷能力看得過低。目前這一代領導人中間的絕大多數習慣於跟從黨的政治慣性,早已經沒有了理想主義的色彩。從劉雲山以往的政治經歷看,無論是在丁重根手下還是在李長春手下,他至多是跟從上級的意圖,從來沒有僭越權利一步。正是這種政治上的謹慎才將他送上了常委的"寶座"。劉雲山沒有在政治上綁架習近平的"心",也沒有綁架習近平的"膽",更沒有綁架習近平的"力"。
從習近平最近一系列的講話看,他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也是知道他的下屬在做什麼的。他的關於"不能否定兩個三十年"的觀點、關於蘇聯變革時蘇共內部"竟無一人是男兒"的感嘆、關於拒絕普世價值的"鞋論"等等,都清楚地表明了他決不放棄毛澤東旗幟、不做終結集權制度的"中國共產黨內戈爾巴喬夫"的立場。正是他的這一立場,正在哪些從政治權利壟斷的政治體制中獲得利益的前朝的遺老遺少們注射最後一劑強心針;而這也正是中國新一輪"向左轉"的宣傳鬧劇的源頭。 (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評論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