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評論】年終經濟述評:中國經濟增速的趨勢性下滑難以逆轉(下)
2014.12.26
中國經濟增速的趨勢性下滑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上,都表現得十分明顯。從國內市場看,由於經濟增長成果的分配不合理,普通民眾的一般消費性需求的增長遇到瓶頸;而高收入群體的收入或者是在國內用於房地產方面的投機性投資,或者是走出國門進行奢侈性消費,這些都無法有效地推動中國經濟的持續有效增長。
從國際市場看,中國雖然已經成為一個制造業大國,但是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經濟的下滑大大減低了國際市場對中國商品的需求,尤其是中國制造業的產品大多處於產業鏈的低端,仍然聚集在勞動密集型領域,技術含量不高,容易被後來者仿制。這些年來,隨著中國土地成本和勞動成本的上升,已經有不少發展中國家,開始在國際商場上搶占中國商品的市場。
中國過去三十年的高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抓住了全球經濟整合的機遇。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當中國開始融入了經濟全球化的時候,中國與發達國家的經濟關系,在結構上形成互補。但是,這種狀況正在發生變化。除了與中國在勞動密集型市場激烈競爭的發展中國家,許多發達國家在危機後開始致力於“再工業化”。這些都對中國出口產業的進一步增長,形成嚴峻挑戰。
在三十年的經濟增長中,中國本來可以在相對寬松的環境下調整利益分配關系,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壯大有利於持續增長的私營部門,精簡浪費資源和不利於優化增長的國有部門。但是,由於既得利益集團的裹挾和決策者的短視,中國失去了通過政治和社會改革進行上述利益調整的機會。直到現在,在國內和國際環境的逼迫下,中國不得不進入一個被動的調整。
這個調整的過程很可能一發不可收拾,從而開啟中國經濟增長下滑的新紀元。“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從中國的長遠利益出發,目前,最明智的政策應該是接受挑戰,清償舊賬,大刀闊斧地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堅決停止那些破壞環境、浪費資源、沒有效率的建設項目,尤其是停止那些政府投資與民間企業爭利的項目。與此同時,大膽通過政治改革,改變現有利益分配格局,限制豪強利益,讓大多數人得到好處,以此來推動中國內需。
當然,調整也意味著經濟增長速度的進一步下調,同時,也意味著中國政府需要採用新的辦法來調節社會利益關系。從目前中國政府的做法看,它對於經濟結構調整和體制性改革的態度,可以用“葉公好龍”來形容。雖然信誓旦旦地宣誓要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來進行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但是一旦遭遇到經濟下滑加速的局面,立即拿出國家支撐增長的舊招數。
這一方面是因為高速增長被中國政府作為唯一合法性來源。丟掉了增長,他們就沒有了主心骨,制度就會崩潰。另一方面,這個政府的各級官員,也需要維持增長的項目來撈取自己的好處。沒有了增長,他們也就沒有了維護這個政權的積極性。
正因為如此,今年下半年,中國政府已在放松銀根,擴大貨幣發行;同時,放寬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政策。凡此種種,都證明了中國政府並沒有下定決心,真心實意地進行經濟結構和政治體制的調整,他們仍然指望用小修小補政策維持現有格局。這樣做,不僅無法阻止中國經濟增速的趨勢性下滑,而且還會出現經濟結構的進一步惡化。(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評論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