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忌評論】本土路線的抉擇
2015.11.30
香港區議會選舉,本土價值成為了年輕一代標榜的理念,評論人安徒於明報慨嘆「(中共)急於絞殺胸懷大中華情結的馮檢基何俊仁」。其實中共的做法, 不但助民主派改朝換代,更證明「和談」或「投降」是一條自殺的路途;香港年輕人求變,對中國現況失望,更對港共在香港的亂政感到絕望,生於末日亂世,新觀點不斷產生,對香港未來的前途多種不同的想法。
和香港情況類似的國際例子,首先是和中國大陸有一海之隔的台灣,雖然得不到多數國家的承認,但卻擁有實質的主權;台灣經歷80年代尾的解嚴,以至90年代的民主化之後,本土潮流經民進黨以美麗島世代、律師世代以至今日的蔡英文為首的第三世代所帶領,與仍擁抱大中國想像的國民黨對決。和香港一樣,台灣的本土意識,是以年齡來劃界,愈年輕愈親本土;隨著老一代的凋零,台灣由以往的「藍大於綠」,變成本土佔優的「綠大於藍」,本土運動亦由以往不斷挑動統獨問題,回歸到民生的本土社會政策優先。
對於香港本土運動的難題是,中共是今日地球上最強大的獨裁政權,而香港無論在人口與資源上,都無法和中國比較;香港沒有軍隊,市民既沒有槍炮也沒有受過軍事訓練,即使發生了推翻政府的革命,仍然面對擁有核子武器的政權,只怕出現布達佩斯的1956革命,或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亦因此,香港目前的激進團體,仍停留在「口頭勇武」的階段,沒有真正從事革命或暴力抗爭。香港的命運,其實要視乎中共政權的命運,對於這點,無論是大中華派或本土派,都幾近沒有爭議;然而所爭議的,即一旦中共倒台,究竟香港要學習波羅的海小國脫離,還是留在大國的影響或控制之下。
由於香港相對於中國太小,欲在中國大亂之後「走自己的路」,勢必要得到外國的援助與干涉;然而今日的世界,不再是以往冷戰的對抗,美蘇可以隨便扶植一些搞獨裁高壓或迫害異族的政權,特別香港作第一世界的國際大都會,擁有西方各國國籍的居民,擁抱本土主義的陣營,其所提倡的價值,將成為各國是否干涉,或者以何種態度干涉的關鍵。
近年蘇格蘭獨立黨欲脫離英國,以至加泰隆尼亞欲脫離西班牙的分離主義,今日國際社會能夠接受的,就是以公民民族主義,以一種不排外的民族主義,即在對抗「宗主國」或「佔領國」時,仍堅持自由、包容、平等、個人權利等價值,而非建基於種族或國族的仇恨;即使曾以暴力抗爭的巴斯克分離組織,如今也過渡到這種議會路線來。反之以宗教力量作怪力亂神,如清代的太平天國,則列強冷對甚至加入圍剿;源自白蓮教分枝,本號召「反清復明」的義和團,竟倒轉槍頭變成「扶清滅洋」,這種路線,不可能得到國際支援。
香港有些本土團體,正走向這種宗教式的道路;最近在區議會選舉,陳雲竟提出「投共滅泛民」的呼籲,妄稱香港的民主派為「美國帝國主義代理人」,呼籲選民投親共政黨如民建聯 一票,令在民主派被共產黨掃地出門之後,美國則會改為選擇這位怪力亂神的教主及黨羽為「代理人」,然後就可以擊退中共,以達成「香港建國」。
誠然區議會選舉結果顯示,這些相信「刀槍不入」的信徒屬極少數;然而香港的本土運動,必須在對抗中共的拒中之餘,仍能守住國際認可的價值,不能為更激進的路線所騎劫,例如公然宣告「歧視中國人」等;否則香港的本土運動,將自絕於國際社會,不但被世界所排斥,甚至早為中共借各種藉口如「反恐」所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