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評論】 習近平的政治危機與崇禎的教訓

0:00 / 0:00

北京頻出的亂政提出了一個令許多人難解的問題︰為什麼習近平在十九大集權成功、鞏固了大位之後,政治危機反而急劇惡化?我同意這樣一個判斷,在蔡奇的蠢行背後,應該有更深刻的政治邏輯在起作用。那麼,這個邏輯究竟是什麼?

對這個問題的思考,讓我想到了崇禎的悲劇。從事後來看,崇禎完全有機會度過十七世紀初全球性的氣候災難所帶來的治理危機,從而不僅避免明朝滅亡帶來的巨大災難,而且,有可能把中國文明引向一條全新的發展路徑。

崇禎的一個重大機會,就是聽從周皇后的建議,遷都南京,這雖然可能導致中原失守的局面,但憑借東南雄厚的經濟資源和儒士的忠誠,明朝不僅可以恢復中原,還有大發展的機會。許多人容易忽視的一個史實就是,當時明朝已經與羅馬教廷有了正式交往,這就帶來了另一個重大機會︰引入西方的先進軍事技術來對抗滿族入侵。事實上,徐光啟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更重要的是,與西方文明的深入交往,將輸入新的文化基因,推動中國精英文化的革新。可惜的是,等到南明小朝廷的永曆皇帝信了上帝,王太后親筆向梵蒂岡求救,已為時太晚。

那麼,崇禎為什麼不能做出正確的戰略選擇?他本人剛愎自用的性格固然是一個重要因素,這個因素惡化了官場的內鬥,反過來,惡性的官場內鬥,又加劇了崇禎的決策失誤,最終不可收拾。有人會說,不遷都,崇禎也有逆轉危局的機會。這固然不錯,但考慮到當時氣候災害及大規模反叛對北方帶來的嚴重破壞,遷都會給崇禎帶來大得多的回旋餘地和容錯空間。

至於今日的中國,蔡奇暴力驅趕"低端人口"的昏招,是為了完成北京控制人口的軍令狀。有人以東京為例,主張北京無需控制人口規模。這是不對的,北京的地理環境,與東京等大都市不能相比,因此,遷都是讓北京的人口規模與其環境協調最合理的選擇。一旦選擇與"天道"作對,就必然會做出難以實施甚至不可實施的決策,從而導致政治和權力遊戲的惡質化。這正是今天北京正在發生的事情。

權力遊戲惡質化的一個明顯現象,就是讓那些雖有種種問題,但本質上還是效忠國家的能臣越來越難干事,越來越容易受到最高統治者的猜疑。崇禎時代就有很多這樣的悲劇,袁崇煥只不過是最突出的例子。所以,了解明史的人都應該知道,崇禎臨終對大臣們"皆亡國之臣"的埋怨,是不公平的。

正如何頻敏感認識到的,今日習近平的政治危機,不僅表現為他對蔡奇這樣"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忠實奴才難以處理,而且表現在他不得不斷然整肅張陽、房峰輝這樣本來大家都認為是得到他信任的高級將領。這很難不令人聯想到,習近平是否在重演崇禎的悲劇?

與明末相比,今日中國的選擇空間是大的太多了。但機會太多、資源太多也會給獨攬大權的統治者帶來另外一種危險,那就是定出許多不切實際的目標。習近平的政治危機有很多原因,迷信權力的人會認為,主要原因是他的權力還不夠大,尤其是他受到官僚機器的太多掣肘。我的觀察是,他下了太多執行不了的命令,讓能幹的官僚們無所適從,讓無能的小人以為有機可乘,結果是讓自己越來越難以自拔。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