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壞人知道自己是壞人,或者乾脆不承認世上有所謂好人和壞人之分,而認為只有聰明人和傻瓜之分。但溫家寶不是這樣,作為一個敢對趙紫陽落井下石的人,他既認為自己是個聰明人,又認為自己是個好人。這其實是一種典型的雙重人格的思維方式,即自欺欺人的思維方式。
應該說,在搞政治的人當中,自欺欺人者不在少數,但達到溫家寶這種水平的不算多見,以至於余傑給溫家寶戴上了一頂"影帝"的桂冠。所謂"影帝",就是說當溫家寶扮演正面角色的時候,是非常自覺地在演戲,他知道這不是他自己,明白這樣演對自己有好處。
我認為這樣理解人性,理解溫家寶未免簡單了一些。現代科學對人性的研究表明,人的許多行為,是由下意識來支配的。因此,我對溫家寶的理解是,溫家寶的演技看上去很高,是因為他在很多情況下無需刻意去演。憑著直覺或本能,他就能在瞬間完成從一種人格向另一種人格的轉換。
當然,溫家寶究竟是怎麼一個人,還有待今後更多事實的披露。不過,就現在人們已經看到和聽到的,溫是一個非常自相矛盾且表裡不一的人應該沒有什麼疑問。最有說服力的事實,就是溫家寶的親民姿態和他家人的貪婪之間形成巨大反差。不過,人們因此也就有了更深的好奇,他究竟是怎麼想的,他的內心有沒有掙扎?
最近的兩條消息說明,臨近離任的溫家寶心裡壓力是很大的。一條消息是中國的官方媒體報道的,2月1日,溫到北京市西城區牛街西裡二區看望群眾並召開座談會時說,他"雖然盡力了,但總覺得有些工作做得還不夠好,心裡感到愧疚,時時自責,希望得到大家的諒解和寬恕"。"寬恕"一詞的份量是很重的,溫家寶不可能隨便這樣說。另一條消息,就是溫家寶在春節期間把自己灌醉,不醒人事。
http://forum.dwnews.com/threadshow.php?tid=1034978
溫的心裡壓力顯然與兩件事有關,一件就是他家人的巨額財富被《紐約時報》暴光,另一件就是他主管經濟的重大決策失誤,後果嚴重已成定論。雖然溫家寶在民間和底層社會中還有很多支持者,但對溫家寶失望和鄙視的人也越來越多。溫家寶知道,他不僅有可能成為新領導人用來祭旗的犧牲品,而且,也會在後世中留下罵名。而對這一點,他還是非常在意的。正如有人已經指出的,回顧溫家寶的十年表現,與其說他是以民為本,不如說是"以名為本"。而他最近的言行說明,他知道自己史上留清名的夢完全破滅了。
與胡耀邦趙紫陽的悲劇相比,溫的個人悲劇最可悲就在於很少有人同情他。按說他比胡錦濤在能力上,在勤政上,在言辭表達上都強很多,而且胡錦濤誤國的罪過應該說比溫更嚴重,但是,許多人更不能原諒溫家寶。這是為什麼呢?這就與溫的自以為是,自作聰明有很大關係。胡是個草包,他即使想干好,也干不好,溫則不同,他的問題更多是出於自欺欺人的雙重人格,因此,更不易被人諒解和寬恕。
這是為什麼呢?這是不是對溫有點不公平呢?我認為這後面有這樣幾個邏輯。第一,胡錦濤誤國,更大的責任是在鄧小平,鄧不該選這個無能的人接班。而溫的問題是,人們認為他有能力也有機會少做壞事,多做好事,但他沒有這樣去做,這是他自己選擇的結果。第二,溫自以為聰明,自以為能夠瞞天過海的,引人反感。溫的家人如果沒有那麼貪得無厭,或者溫自己不要說那麼多漂亮話,兩者取一,溫都不會如此遭人嫉恨。
不過,我想最重要的是,溫家寶和他的家族的"黃金十年"將給中國留下無窮後患。溫的個人悲劇與整個國家的悲劇相比,實在不足道。北京的霧霾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在於這個霧霾在多重意義上折射了胡溫糟蹋了這十年的黃金機會,對後代人意味著什麼:後代人將為他們的失誤、不負責任,自欺和欺人付出長期的巨大代價。
對善於自欺的溫家寶來說,北京霧霾最後讓他無法回避,具有很大的像徵意義。溫家寶完全清楚北京的空氣污染在殺人,因為他讀到了世行的研究報告,並且決定不公布。他以為在他離任之前,這個危機不會爆發,結果還是以最戲劇性的方式爆發了。
溫家寶的個人悲劇與整個國家悲劇之間的關係,對於中國來說有很大的普遍意義。這是因為中國是一個聰明誤的文明。像溫家寶這樣的聰明人很多。他們沒有勇氣面對嚴峻的現實,而是以為自己的小聰明可以讓自己名利雙收。結果是既害了自己,也害了社會。(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評論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