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讀到於建嶸的一篇文章,警告中國的決策者,二代農民工是未來中國的隱憂。其實,於建嶸看到的,所有人都看到了,那就是中國的二代農民工既不能被大中城市認同,又不可能再回到農村去,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務過農,很多人是隨父母在城裡長大的。於建嶸估計,二代農民工的人數有一億二之眾,他們將成為中國未來的大麻煩。
上周,國務院辦公廳專門發文,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而習近平則赴貴州考察農村扶貧問題。中南海發出了強烈的信號,他們開始認真應對三農問題的新挑戰。
http://money.163.com/15/0621/11/ASKNCU9E00253B0H.html
2002年,時任湖北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的李昌平,在給朱镕基的那封著名的信中,對當時中國的三農問題作出了經典的概括:"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真危險"。這封信成為推動中共三農政策調整的一個歷史性事件。此次中南海發文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可能成為標誌著中國三農危機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與十三年前相比,中國農村確實沒有那麼窮,農民也沒有那麼苦,農業也沒有那麼危險了,但是,中國的三農危機並沒有因此而消失,而是更深刻,以至威脅到了整個中國的未來穩定和發展。這個判斷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基於這樣一個基本的事實:中國深度榨取農民和農村推動的城市化進程,尤其是高度依賴農民工的城市發展方式,已經導致了中國農村社會的塌陷。三農危機正在轉化為中國的城市危機、轉化為中國社會的全面危機。二代農民工在城鄉之間去留兩難的困境,正是這個危機的集中表現。
面對這個危機,目前,中國的主流精英提出了兩種不同的思路。一種思路就是干脆把全部傳統意義的農民都趕進大城市,讓資本下鄉,讓農業徹底資本化、現代化。不久前,樓繼偉在清華演講中,就明確提出了這個思路。這個思路的基本依據,是把農民全部趕進城,可以拉動需求,刺激經濟繼續增長,而中國的大城市還有很大的潛力容納更多農民進城。
此次國務院辦公廳的文件表明,樓繼偉代表的這種主張,並沒有被李克強接受。李克強選擇的,是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李克強的這個選擇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現實中,中南海推動大城市接納農民工完全推不動。所謂的戶籍改革,遭到了各大城市的有效抵制;而與此同時,內地農民逃離農村的大潮,卻越來越猛,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治理危機正在迅速升級。北京市政府在中南海的強令下,被迫遷往燕郊,就是這個治理危機升級的結果。
那麼,李克強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這條路能不能走通呢?我以為這個思路的方向是對頭的,但目前的政策措施不可能達到預期目的。
最根本的原因,是內地和農村治理早已惡質化、黑社會化。大批內地農村人口逃離家鄉湧入大城市,並非完全是因為城市有更多的經濟機會,而是因為家鄉已經"淪陷",沒有公義,甚至沒有基本的人身安全。對那些在家鄉沒有權勢的人來講,同樣是沒有政治自由、沒有法治,自然會選擇到大都市居住,而不會選擇黑惡勢力盤根錯節的小城鎮居住,因為大都市還要維持一定的文明底線。李克強的農民工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綱要,根本沒有面對內地的治理危機。
習近平的貴州考察,完全沒有為化解內地鄉村的治理危機提供任何新思維。他連自己主張的大學生村官,也不敢再提。他的"重要講話"充滿了陳詞濫調和空話,令人十分失望。倒是國務院辦公廳的文件中出現了一個新思路,就是要協調農民工輸出地與輸入地之間的發展。這條新思路包含著政治性的挑戰,因為鼓勵地方之間的自主協調,意味著鼓勵地方分權自治的傾向。這對於習近平的集權偏好和現在高度集權的治理結構,都意味著顛覆性的挑戰。 (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評論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