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評論】發現歷史與創造未來

0:00 / 0:00

中國人的歷史熱一直沒有降溫,今年又迎來一個新高潮。這其實是中國最有意義的進步,因為中國文明的體量實在太大了,對她的未來,任何外部力量其實都比不上她自我認知的改變更有影響力。這與小國很不同。以色列夠出色了,但只要巴勒斯坦人不團結,以色列的和平夢就實現不了。

最近有幾個廣泛關注的歷史文化事件。一個就是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我注意到一位90後發表了與父母一起看這部連續劇的感受。他的父母是普通勞動者,雖然經歷了那段歷史,卻發現自己對那個時代的許多重大事件竟全然不知,看的津津有味。我相信中國的知識分子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因為這部電視劇雖然打破了當局過去的一些禁忌,但並沒有改變中國當權者為政治需要而隨意粉飾和塗抹歷史的頑固傳統,對真實的人性更是不敢面對。

一件與歷史相關的文事,就是共識網發表郎鈞的文章,認為長春"餓殍之戰"林彪應承擔道德和歷史責任。知道此事的人很多,但作者從30萬無辜死亡者聯想到南京大屠殺,可謂敢言。文章上網僅一日,讀者就有3萬多,也讓我感到驚訝。讀者評論熱烈,不乏有深入之見。不管文章對林彪的指責是否偏頗,這樣的歷史反思對未來的意義顯然是十分積極的。http://www.21ccom.net/articles/history/xiandai/20140816111366_5.html

對文化精英來說,我以為馬勇和劉仲敬關於清末民初歷史的對話,是一件重大的思想事件。被稱為"奇人"的劉仲敬對中國思想最活躍的這一段歷史再次作出顛覆性解讀,而在學界受到廣泛尊重的馬勇也為他背書,讓我非常興奮。不到三天,該文的點擊數也過了3萬,不僅反映了中國人關注歷史的熱度,也反映了認知的深度。因為清末民初這一段歷史比長春"餓殍之戰"離我們更遠,需要的背景知識更多,也更深。

這個對話回應的是這樣一個重大問題:為什麼中國向現代國家制度,特別是向政治民主的轉型如此艱難?劉仲敬給出的基本答案是:

中國作為"官僚帝國轉向現代民主國家是非常困難的,而封建國家轉型是非常容易的,因為封建各等級共治體系很容易轉變,由各等級控制轉變為各權力集團的控制。這些條件日本符合,而中國是不符合的,所以我不認為清政府有建立立憲君主國的條件" 。

劉仲敬還有一個沒有挑明的命題:中國的現代化。要實現統一就搞不了民主,要搞民主就要以分裂為代價,因為"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可以說中國內部的制度必須配合它在國際鬥爭中的地位和需要加以調整,不是內因決定外因,而是外因決定了內因"。也就是說,由於中國面臨的地緣政治環境,中國只能選擇統一,其結果就是只好舍棄民主。

為了支持這個命題,劉仲敬有很多精彩的高論,展示了他的才華,更展示了他難得的學術誠實和勇氣。但是,我認為劉仲敬的史觀和史論存在非常嚴重和危險的錯誤。他大大低估了中國政治文化基因對中國歷史演變的作用,因為他未能理解中國政治文化形成和演變的機理。

我也有過和劉仲敬相近的看法,相信中國若是處於分治狀態,會形成一種有利法治和民主的大格局。這個看法是錯的。我現在的看法是,只要中國人不改變非理性的政治文化,中國其實是搞不成地方自治的。英美精英早就看到了這一點,因而知道瓜分中國非明智之舉,而日俄則利令智昏,千方百計來趟中國的渾水,給中國帶來極大災難,自己也沒得到任何好處。

中國政治文化的基因,其實早在秦一統天下之前就成型了,其標誌就是法家得勢,儒墨皆傷。中國政治文化的致命問題,就是它系統性地獎勵撒謊,獎勵卑鄙的政治行為,系統性地懲罰講榮譽、講信譽和講道理的政治品格。這種政治文化與穩定的分治格局完全無法相容,因此,中國文明權力博弈只會指向大一統。外族人誰來趟中國的渾水,誰最後倒霉。蒙古人沒有接受女真人的教訓,滿人又沒有接受蒙古人的教訓,結果是徹底毀掉自己的文化。倘若日本人真的占領了中國,將是日本文明最大的災難。

在這個意義上,劉仲敬的史觀和史論,和李登輝的"中國七塊論"一樣,都有誤導中國人的危險。不過,如果劉仲敬這樣誠實的學者能繼續得到容忍,甚至得到鼓勵,倒是增加了這樣的希望,通過重新發現歷史,中國人將獲得創造未來的想像力。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history/jindai/20140815111299.html

(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評論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