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評論:習薄權爭的意義

0:00 / 0:00


審判薄熙來這場"大戲"最重要的背景,不是所謂左右路線之爭,而是習薄二人的權力之爭,是紅二代內部的"煮豆燃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和接受這個事實。既然是個人之間的權力之爭,是否就意味著無論這場權爭誰勝誰負,過程如何,都沒有太大意義,或者都無關大局?

由於中共高層的權力博弈極不透明,對外部觀察者來說,這是一個不易判斷的問題。王立軍出逃美領館成功,迫使中共當局不得不暴露這場權爭的一些內容和細節,而此次庭審,更讓外間有了一次實際感受習薄兩人博弈的機會。不難想像,此次庭審的種種安排,必經習近平最後拍板,而薄熙來更是非常清楚。有人已經指出,他選擇"當庭翻供",是在和習近平繼續政治博弈,並不是為了保全自己。

習近平和薄熙來兩人都有"榮登大位"之心,這一點不足為奇,問題在於中共並沒有公平透明的權力競爭遊戲。若真有這種遊戲,反而不大可能輪到這兩位進入最後一輪。因為即便是在紅二代內,他們都遠非佼佼者。因此,出現薄熙來挑戰習近平接班的局面,並不是中共內部的權力遊戲有了良性發展,而恰恰是中共政權合法性危機繼續惡化的結果。這個危機令前一代掌權人不敢出於公心建立公平的競爭規則,而是想方設法把權柄交給不會清算自己的人。這就不僅讓薄熙來這種人感到不服,而且自以為有了爭奪大位的機會。

現在紅二代中有不少人相信,早在海伍德被殺之前,習近平已經在採取措施剪除自己最大的挑戰者薄熙來。只不過對習近平這樣做是否正當,是否對保住"紅色江山"有利,有很大分歧。支持和同情習近平剪除薄熙來,包括使用不那麼正大光明的手段來剪除薄熙來的人,認為習這樣做沒有什麼不對,因為薄熙來是個壞人,一旦讓這種人得逞,不僅對習近平不利,於黨於國都不利。但以看山為代表的紅二代並不這樣看。他們認為薄熙來人才難得,如果形成習薄聯手救黨救國,才是最理想的局面。

看山的這種想法太脫離實際。習近平對薄熙來是太了解了,他不僅知道薄熙來和他的父親薄一波一樣心狠手辣,而且知道薄熙來根本就看不起他,認為他是個笨蛋。因此,從習近平的角度看,於公於私,剷除薄熙來都是說得通的。不過,恐怕連習近平自己也沒有想到,谷開來和王立軍能夠幫他那麼大的忙,讓他有機會把薄熙來一擊而倒。

由此提出來的問題就是,假如習近平沒有這麼幸運,假如薄熙來如願"入常",習薄二人的權爭會帶來什麼後果,對中國的政治進步是有利還是不利?從這次審判薄熙來透露的情況來看,薄熙來如果入常,很可能迅速加劇中共上層的政治危機,但這個危機是否一定會帶來好的結果,我以為不好判斷。因為我們現在知道,他們很可能比的是誰更"毛左"。不過,很多自由派的人士會認為,薄熙來搞亂中共上層,會加速中共政權垮台,因此對中國政治轉型是有利的。這些人之中,不乏有人曾經歡呼薄熙來垮台,後來發現習近平也是一個毛左,轉而認識到與其讓習近平一人大權獨攬,反不如在中共常委中有個薄熙來與之分庭抗禮。

兩種邏輯,不論那種更有道理,都沒有意義了,因為習薄分庭抗禮的格局隨著王立軍出逃美領館而不再可能。不過,這次薄熙來當堂翻供,確實讓很多人"眼前一亮"(看山),原來習薄的權爭並未像許多人預想的那樣,因薄熙來被問罪入獄而告終,而是有了繼續下去的機會。

這當然與薄熙來此番政治表演相當成功有直接關係,但根本的原因還是習近平自己給對手創造了機會。習薄兩人性格截然不同,習近平靠守拙而在大位之爭中勝出,薄熙來則因狡詐而招致身敗名裂。不過,此次習近平設計的公審,恰恰犯了不老實的錯誤,他避重就輕,心懷僥倖,正好讓薄熙來得以施展其巧辯之長。

薄熙來以階下囚的身份繼續與習近平進行政治博弈,其政治效應應該比兩人在高層分庭抗禮更積極,因為這種格局有利於逼著習近平做好事,做得人心的事,辦老實事。當然,對於習薄權爭的積極意義不應給予過分的估計。因為更加重要的是大格局,大形勢。就拿此次允許薄熙來自辯來說,如果沒有外間的巨大壓力,包括來自紅二代內部左右兩邊的巨大壓力,習近平恐怕很難下這個決心,因為他可不是相信法治和公正之人。(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評論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