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會客室:白耀燦香談港在中國民主發展路途上的角色
2011.03.31
問: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周年紀念,劇團獲得香港教育局的委約籌辦連串與辛亥革命有關的活動,這些活動的內容有什麼?
答:香港教育局委約我們做一個教材套,當中包括要做半小時的辛亥革命歷史劇,內裡要配合實地史跡遊,另外,還有配合教案的設計。劇本要有相關人物的介紹及年表,這樣整個教材套是用來支援老師在教授中文、歷史與中史課時可以使用。整個委約是教育局委約致群劇社製作。
問:教育局何解會選擇辛亥革命這主題?
答:這可能要教育局回應。我只能想當然原因,與致群過去所做過的歷史劇來猜。我知道他們認同、欣賞致群過去所做的,且認為應該予以推廣。我們致群一直希望把戲劇教育,尤以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周年這重要的歷史時刻,把這重要的歷史史跡跟戲劇及教育結合。
我們過去做了很多歷史劇,且每劇都做了很多工夫。每劇都充滿人生、家國的正面情懷,為時下青年提供一個值得反思的契機。近兩年間,我們還添加一個元素,就是在戲劇演出時,還有一個史蹟遊或尋舊踪的活動,因為在創作的歷史劇中的內容都是香港人,香港事,這些亦同時反映中國心,中國情。換句話說,我們看這劇裡的人物與內容,原來曾出現在我們周遭環境,即使某一街道、角落或斜路,原來都曾是一些歷史場所,因此,這兩年間我們把戲劇與史蹟遊結合一起。
我們相信這樣做老師及學生都會深感受用,我猜這是教育局委約我們的原因。
他們為何要做辛亥革命,我猜這是大事,是中國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就是百年前結束滿清皇朝,並且由帝制走向共和,我想全中國或全世界的華人都值得去關注,特別是香港原來在辛亥革命這洪流中扮演了一個不可磨滅的角色。
我想現今的教育裡要培養一種國民教育,此外,又要建立本土意識,特別是近年間我們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不能忽略對歷史文物的保育。在這氛圍之下,要推動這活動是非常有意義。
問:你本身也是修讀兼教授歷史,在你進行歷史、戲劇及教育的工程中,你看到現時的學生及老師對歷史的認識如何?
答:研究就談不上,我只是讀與教都是歷史課。我覺得歷史課在現時香港的正規教育體制裡,重視程度已不及當年。這是很奇怪。以前中史課是必修課,但是,現在已經不再是了,甚至在新高中學制裡,歷史課列為選修科目,相對其他更多有助進入大學的科目來看,中史科於是很少人選,世界歷史就更加少人選。有些中學的初中班,歷史或中史已不再成為一個獨立的科目,這其實是可卑的現象。
因此,教授這兩科的老師並不算是大科的老師,學生也不是讀大科,學校自然投入的資源少,考試合格與否亦已不太重要。可是,這新高中同時又要求,要學生走出課堂,多一點活動,增加戲劇元素,因此,老師的裝備不足,不是老師對歷史科的學養不夠,而是在新要求下活化教學的裝備並不足,支援的配套同樣又不夠,因而呈現真空的漏洞,我個人或致群劇社望往後能填補這空隙,讓老師可以有新方法教,不再只重視資料的背誦,而是要他們懂得用批判、多角度的思考,同時在自己摸索的過程裡,自我建立一種價值觀作出人生選擇。我們盼望在新的制度下能給老師們提供一套適用的材料。
問:你覺得歷史科的重要性是什麼?
答:歷史固然可鑑古之今,也可從中尋找我們的根,如我們現時目睹一些現象,但這現象是何以孕育出來?我們讀歷史便可找出它的根源。即使旅遊,一些熱點地方,其實也有歷史人民的元素,縱然,已面目全飛,但是,透過這歷史的行蹟,我們可以想像或緬懷我們過去走過的路,因而我們知曉現時身處的位置。當我們知道自己的位置,往後的路向該如何?怎才算是適當的步伐?我相信歷史能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坐標,那管是人生或社會發展的路標。
故此,在不少國家歷史其實是必修科,但是,很可惜的是在中國,香港即使初中生,歷史也不是必修課。社會普遍氣氛則以經濟為尚,歷史似被視為阻撓社會發展的障礙物。慶幸近年間有文化保育的覺醒,多了討論、爭拗,因而有了一個比較平衡的發展。
問:你覺得人民從辛亥革命這史實中要學的是什麼?
答:在這段歷史中,有一很重要的事是歷史是前進,這前進須要代價包括生命、財產,甚至一些所謂的團結。我們經常聽或講穩定和諧,當我們從歷史中學習該要走一條什麼路,提出一個比較快的改革步伐,又或革命,起初如星星之火,革命的火花不會一開始便大熱,即代表主流聲音並不在此,即社會裡出現很多爭拗,於是便不會有和諧、團結或所謂的穩定。我們一定要有包容,某些人在某特定的環境與條件如沒有負擔,便可能提出一些比較前進的方法及態度。
我們不該把他們一開始便窒息於萌芽,但是,看那些欲尋求穩定的未必沒其道理,在辛亥革命中有不少家庭都是選擇以贈醫施藥等穩定方法來發展,所以,我們從步伐快的人的角度看,會覺得這群人的步伐慢,但是,若他們由衷的想法都是想國家好,他的步伐切實地為社會前進時,我們該欣賞他們的付出,即是他們由衷地想國家好,他們的快與慢,我們都該以欣賞的角度看,多點包容,多點有對談的機會。歷史裡雖有事實證明某種方法在那時較適合,但是,我們不能抹殺其他人使用的方法的作用,只要大家都是付出自己的精誠,不是虛偽,不是尋找利益,彼此都是有信念時,我覺得這群人同時在社會的出現,即使有爭拗的聲音,這是歷史的必然,亦是社會的好處。
問:在這辛亥革命的連串作品中,你是否也有訊息欲傳遞?
答:這任由觀眾自己作出結論,我不能阻礙。我做只有兩件事,第一它是一個藝術創作作品,藝術追求美,一種提昇,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此外,它反映歷史的真貌,所以,我常提出由歷史走進戲劇或藝術,但由讓觀眾從藝術中回歸歷史,明白它的原本真貌。
在歷史與藝術兩元素下,我有否自己的動機要策動什麼信念,來教育或鼓動觀眾?我沒有。我只是從我對藝術的修養、感情及心願將之呈現而已。
問:老師及學生們究竟對辛亥革命這段歷史的認識程度如何?
答:在我認識的老師及學生們,他們對這段歷史只當作是一個課程範圍,考試範圍,知道現在沒有了皇帝,所以,辛亥革命好重要。但是,由於它距今已一百年了,他們畢竟會覺得有點疏離感,又會覺得這是中國的事,他們現在關心的事是香港的事,所以,這就是出現的落差。換句話說,香港人只關心香港事,這突然間提及孫中山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北京政府的滿清政府落台等事,就好似覺得跟香港無關。
其實,辛亥革命的事是香港的事,因為付出過的人與早期參與甚至是策動者,蘊釀的地點,甚至是軍火運送兼思想的孕育原來很多都是在香港發生。香港是辛亥革命的源頭,基地。香港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了一個不可磨滅,舉足輕重的角色,因為香港的地理環境,中西交接,更重要是英國統治香港殖民地,令當中有西方的思想,民主自由及法治的精神吸納其中。
問:不少歷史學家回顧這段歷史時,不約而同地指出,它真的推翻了帝制,但是,對於能夠達致共和則表懷疑。
答:這爭論已存在良久,亦是我早前提及激進或保守的兩條路線需要並存,只不過,在當時當地人民的意願及情緒,歷史發展的規律,這步必然要去。
問:你覺得香港在中國民主發展路途裡能否負起帶動作用?
答:香港在辛亥革命這段歷史、五四時出現的省港大罷工、六四時也是背負了這角色。我相信這角色,中國一直不能否定,不能因為它破壞繁榮穩定而要它不再存在,否則鄧小平也不會說香港五十年不變。不過,在這帶頭前進的步伐中,不能不設防,多界限,慎妨超速前行。這是正常的,今天香港要搞民主、公投實亦在起催化作用,中國方面要設防為特首的選舉設門檻,這是中國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要防止有缺堤的情況,這便是歷史的磨合。我們不要想歷史上發生的事,可以一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