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会客室:白耀灿香谈港在中国民主发展路途上的角色
2011.03.31
问: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剧团获得香港教育局的委约筹办连串与辛亥革命有关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内容有什么?
答:香港教育局委约我们做一个教材套,当中包括要做半小时的辛亥革命历史剧,内里要配合实地史迹游,另外,还有配合教案的设计。剧本要有相关人物的介绍及年表,这样整个教材套是用来支援老师在教授中文、历史与中史课时可以使用。整个委约是教育局委约致群剧社制作。
问:教育局何解会选择辛亥革命这主题?
答:这可能要教育局回应。我只能想当然原因,与致群过去所做过的历史剧来猜。我知道他们认同、欣赏致群过去所做的,且认为应该予以推广。我们致群一直希望把戏剧教育,尤以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周年这重要的历史时刻,把这重要的历史史迹跟戏剧及教育结合。
我们过去做了很多历史剧,且每剧都做了很多工夫。每剧都充满人生、家国的正面情怀,为时下青年提供一个值得反思的契机。近两年间,我们还添加一个元素,就是在戏剧演出时,还有一个史迹游或寻旧踪的活动,因为在创作的历史剧中的内容都是香港人,香港事,这些亦同时反映中国心,中国情。换句话说,我们看这剧里的人物与内容,原来曾出现在我们周遭环境,即使某一街道、角落或斜路,原来都曾是一些历史场所,因此,这两年间我们把戏剧与史迹游结合一起。
我们相信这样做老师及学生都会深感受用,我猜这是教育局委约我们的原因。
他们为何要做辛亥革命,我猜这是大事,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就是百年前结束满清皇朝,并且由帝制走向共和,我想全中国或全世界的华人都值得去关注,特别是香港原来在辛亥革命这洪流中扮演了一个不可磨灭的角色。
我想现今的教育里要培养一种国民教育,此外,又要建立本土意识,特别是近年间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历史文物的保育。在这氛围之下,要推动这活动是非常有意义。
问:你本身也是修读兼教授历史,在你进行历史、戏剧及教育的工程中,你看到现时的学生及老师对历史的认识如何?
答:研究就谈不上,我只是读与教都是历史课。我觉得历史课在现时香港的正规教育体制里,重视程度已不及当年。这是很奇怪。以前中史课是必修课,但是,现在已经不再是了,甚至在新高中学制里,历史课列为选修科目,相对其他更多有助进入大学的科目来看,中史科于是很少人选,世界历史就更加少人选。有些中学的初中班,历史或中史已不再成为一个独立的科目,这其实是可卑的现象。
因此,教授这两科的老师并不算是大科的老师,学生也不是读大科,学校自然投入的资源少,考试合格与否亦已不太重要。可是,这新高中同时又要求,要学生走出课堂,多一点活动,增加戏剧元素,因此,老师的装备不足,不是老师对历史科的学养不够,而是在新要求下活化教学的装备并不足,支援的配套同样又不够,因而呈现真空的漏洞,我个人或致群剧社望往后能填补这空隙,让老师可以有新方法教,不再只重视资料的背诵,而是要他们懂得用批判、多角度的思考,同时在自己摸索的过程里,自我建立一种价值观作出人生选择。我们盼望在新的制度下能给老师们提供一套适用的材料。
问:你觉得历史科的重要性是什么?
答:历史固然可鉴古之今,也可从中寻找我们的根,如我们现时目睹一些现象,但这现象是何以孕育出来?我们读历史便可找出它的根源。即使旅游,一些热点地方,其实也有历史人民的元素,纵然,已面目全飞,但是,透过这历史的行迹,我们可以想像或缅怀我们过去走过的路,因而我们知晓现时身处的位置。当我们知道自己的位置,往后的路向该如何?怎才算是适当的步伐?我相信历史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坐标,那管是人生或社会发展的路标。
故此,在不少国家历史其实是必修科,但是,很可惜的是在中国,香港即使初中生,历史也不是必修课。社会普遍气氛则以经济为尚,历史似被视为阻挠社会发展的障碍物。庆幸近年间有文化保育的觉醒,多了讨论、争拗,因而有了一个比较平衡的发展。
问:你觉得人民从辛亥革命这史实中要学的是什么?
答:在这段历史中,有一很重要的事是历史是前进,这前进须要代价包括生命、财产,甚至一些所谓的团结。我们经常听或讲稳定和谐,当我们从历史中学习该要走一条什么路,提出一个比较快的改革步伐,又或革命,起初如星星之火,革命的火花不会一开始便大热,即代表主流声音并不在此,即社会里出现很多争拗,于是便不会有和谐、团结或所谓的稳定。我们一定要有包容,某些人在某特定的环境与条件如没有负担,便可能提出一些比较前进的方法及态度。
我们不该把他们一开始便窒息于萌芽,但是,看那些欲寻求稳定的未必没其道理,在辛亥革命中有不少家庭都是选择以赠医施药等稳定方法来发展,所以,我们从步伐快的人的角度看,会觉得这群人的步伐慢,但是,若他们由衷的想法都是想国家好,他的步伐切实地为社会前进时,我们该欣赏他们的付出,即是他们由衷地想国家好,他们的快与慢,我们都该以欣赏的角度看,多点包容,多点有对谈的机会。历史里虽有事实证明某种方法在那时较适合,但是,我们不能抹杀其他人使用的方法的作用,只要大家都是付出自己的精诚,不是虚伪,不是寻找利益,彼此都是有信念时,我觉得这群人同时在社会的出现,即使有争拗的声音,这是历史的必然,亦是社会的好处。
问:在这辛亥革命的连串作品中,你是否也有讯息欲传递?
答:这任由观众自己作出结论,我不能阻碍。我做只有两件事,第一它是一个艺术创作作品,艺术追求美,一种提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此外,它反映历史的真貌,所以,我常提出由历史走进戏剧或艺术,但由让观众从艺术中回归历史,明白它的原本真貌。
在历史与艺术两元素下,我有否自己的动机要策动什么信念,来教育或鼓动观众?我没有。我只是从我对艺术的修养、感情及心愿将之呈现而已。
问:老师及学生们究竟对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的认识程度如何?
答:在我认识的老师及学生们,他们对这段历史只当作是一个课程范围,考试范围,知道现在没有了皇帝,所以,辛亥革命好重要。但是,由于它距今已一百年了,他们毕竟会觉得有点疏离感,又会觉得这是中国的事,他们现在关心的事是香港的事,所以,这就是出现的落差。换句话说,香港人只关心香港事,这突然间提及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北京政府的满清政府落台等事,就好似觉得跟香港无关。
其实,辛亥革命的事是香港的事,因为付出过的人与早期参与甚至是策动者,蕴酿的地点,甚至是军火运送兼思想的孕育原来很多都是在香港发生。香港是辛亥革命的源头,基地。香港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一个不可磨灭,举足轻重的角色,因为香港的地理环境,中西交接,更重要是英国统治香港殖民地,令当中有西方的思想,民主自由及法治的精神吸纳其中。
问:不少历史学家回顾这段历史时,不约而同地指出,它真的推翻了帝制,但是,对于能够达致共和则表怀疑。
答:这争论已存在良久,亦是我早前提及激进或保守的两条路线需要并存,只不过,在当时当地人民的意愿及情绪,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步必然要去。
问:你觉得香港在中国民主发展路途里能否负起带动作用?
答:香港在辛亥革命这段历史、五四时出现的省港大罢工、六四时也是背负了这角色。我相信这角色,中国一直不能否定,不能因为它破坏繁荣稳定而要它不再存在,否则邓小平也不会说香港五十年不变。不过,在这带头前进的步伐中,不能不设防,多界限,慎妨超速前行。这是正常的,今天香港要搞民主、公投实亦在起催化作用,中国方面要设防为特首的选举设门槛,这是中国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要防止有缺堤的情况,这便是历史的磨合。我们不要想历史上发生的事,可以一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