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会客室:晨钟书局出版人孟浪谈香港出版和大陆言论自由

刚于本周三,一年一度的香港书展又开锣了。各式各样的书都可以买到。不过,其实随著大陆开放更多大陆人自由来港后,一些在中国境内被视为敏感议题的政治书近年间越来越多出版售卖。究竟当中的质量如何?撰写这些书的大陆作者又会否遭当局干扰?随著大陆批准更多大陆人可自由到台湾旅游,大陆人又会否到当地抢购书籍,最后,可更促致中国的言论自由可早日开放?今集的嘉宾是晨钟书局出版人孟浪就这讲题,分享自己的见解。

2011.07.21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问:现时香港的出版市场,确实多了很多以中国为背景的书籍,有些以名人作家为卖点、有些则讲城中热门话题,当然也有不少书是敏感人士撰写的书,与讲及中国国家领导人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史。虽然,个中真伪无人知晓,但是,一定吸引到不少人买。不少更是中国大陆客。你的经验是否也是一样?

答:这些出版物那么多是因为中国大陆仍不是一个正常、现代文明的社会。所以,公民的出版自由、言论自由都受到很大的阻碍,公民权并未得到保障。中国人口那么大,若讯息未能在正常情况下得到,民众自然会找到突破口去了解这些讯息。在这情况下,跟大陆一河之隔的香港就成为,这样一个繁荣的「中国政治禁书」出版的阵地。

从市场来看,一方面中国大陆自由行的游客特别增多,令潜在的读者人群增大;另一方面是中国正处于一个转型,当中有很多问题,要重新面对、清理中国过去很多的历史,要寻找真相,因此大量增多相关的出版物。

整体而言,一方面似很繁荣,但真正有质量的出版物,按我的观察,以中国的禁书或政治禁书等,真正有质量的实际上仍是少数。为什么呢?尤其是有关中国政治历史的真相、讯息特别的要筛,这样就造成民众有了解的需要,所以,有些出版物仅为了满足民众对这类被禁锢的讯息的了解而出版。所以,有些出版物讯息的来源的制度或准确性,有时是有疑问;另外,有时因为很匆忙致质量是要打拆扣。

当然,我们也看到很好的书如两年前有关赵紫阳的录音回忆录《改革历程》或六四学生领袖封从德的《六四日记》等,仍有不少认真写作及出版的书,它们在市场上获得好评。

问:中国领导人曾三番四次讲过发展「软实力」,虽然当中包括外交关系,但是,也包括文化及价值观这两骨干,你觉得是否因此,香港甚至德国的书展近年间陆续出现很多以中国大陆为主题的书,甚至是大陆出版的书?你觉得它们的质量如何?

答:中国大陆的出版物,如我刚才所言,禁书的部份在中国大陆是不可能出版的,这些书涉及的主题、人物甚至历史可能是中国大陆目前不准备公开的讨论或公开的呈现。中国大陆这些年的改革, 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除了政治这敏感部份以外,其他的如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书,禁制或控制也越来越松。这当然是中国在转型、发展时势不可挡的,任何集团或个人都无法阻挡。

从这方面看,中国大陆毕竟有十三亿人口,有质量的阅读人口,所以,中国大陆这些年的出版物,除了所谓的政治敏感议题或所谓的禁书都不能得到正常的出版,当然,盗版的却很多如张戎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等,香港的出版物在大陆的盗版也很多,但是,除上述以外,大陆的正式出版市场仍比较正常,仍有很多有质量的书。

问: 这样中国大陆的读者是否较喜欢看以政治范畴为主的书?

答: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有质量的阅读人口基数很大,读者的需求及对出版物的需要是各式各样。当然,人活在社会里,对政治是不可能脱离的,这部份因中国并没有出版及言论自由,并未有完全实现,民众想要了解的一些政治议题、政治历史的讯息在大陆无法得到,所以,香港有这空间、市场及平台,大陆的读者可在香港找到心中所爱,就是部份禁书。

另外,还有你刚提到的「软实力」。中国现在经济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文化及价值观上仍是在发育很不正常的低下状态。事实上,一个成熟的社会,成熟的文明包括我们所谈的禁书,不该存在禁的问题。任何书只要它符合一个公民社会,符合一个现代社会基本的读者需要,都可以正常出版,让读者来检验,让他们来决定是否可接受它,不是由政府、公权力干预什么书可读或不读,可出版或与否,这样的审查制度是要不得。我想在可见的将来,这种审查制度应该会被续渐的清除掉。

问:以你的出版社为例,过去数年间出版大陆人撰写的书是否因读者的需求而不断增多?

答:我参与的出版社可说大部份作者都是住在大陆境内的作者。为何会?作者写出来的书在中国大陆不可能有正常用出版物的方式呈现,所以,在香港我们这里可原本的呈现,所以,这些年我有不少这样的作者,有不少的书稿。今年书展,我们也有一本书推出名为《立此存照:500位中国人的心灵记录(第一卷)》作者杨伟东,一名北京艺术家的一系列访谈。

问:这些仍在中国大陆生活的作者会否因出版的书而受压?

答:有些情况会有,如杨伟东在进行系列访谈过程中受到干扰,当然,不同作者受到的情况并不一样,我们两年前出版的北京社会科学院的宪政学家张博树博士两本著作,他因为写作就受到整肃,被社会科学院扫地出门。所以,他可以说是因为著书立说、坚持公民的表达自由、言论自由及出版自由而付出代价。

问: 杨伟东进行他的《立此存照:500位中国人的心灵记录(第一卷)》系列访谈时也遭遇干扰。究竟是怎样的干扰?

答:他就是因为采访了迄今二百多位中国知名的学者、作家、艺术家及科学家的过程时,采访了目前在中国属异见的人士如天安门母亲的丁子霖教授,就受到公安的阻拦,不准他去采访;他采访公益组织《公盟》的法律学者许志勇也受到公安阻挠。所以,在采访过程中,他受到这样的干扰,可是,他仍坚持做因为毕竟仍有很多值得采访的人,所以,他仍坚持。

问:购买者拿这些书回中国大陆时,又会否需要特别收藏以致可带入境?

答: 尽管中国有海关、边境会对旅客抽查携带的东西,但是,对外交流的开放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这趋势不只物质,也包括人流及思想的开放。据我所知,过去确实有旅客由香港进入大陆会被海关抽查禁书,会被他们没收。但是,毕竟防不胜防,中国不是文化大革命,不再是毛泽东高压时代,中国社会毕竟有很大松动的风气,所以,若有一万人带了禁书入境,有五、六个被查,但仍有很多人正常的带进去。

问:中国大陆开放大陆人到台湾自由行,会否更吸引大陆读者往当地购买书藉?

答:中国大陆民众可以自由行去台湾,是非常好的。台湾虽然是一个少地方,但是,它的文化「软实力」非常好, 也有著名的书店。当地民众的阅读也很好,较中国大陆还好。事实上,自由行实施以后,大陆人在台湾买禁书,找禁书也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所以,我相信大陆人在台湾会找以中国大陆为背景、题材的禁书;另方面,他们也会自由的阅读及购买台湾出版的出版物。台湾是出版自由的,所以,对自由行的旅客来说这是非常丰富的宝藏。

我觉得来香港一般的游客看禁书,买禁书,毕竟不是占很多人。我觉得应该要对来港的自由行的旅客讲来香港看禁书、买禁书、找禁书是更有眼光,更有水准,能够找好书及买好书,让中国大陆讯息自由及表达自由能找出更大步伐。

问:当目睹中国以快的步伐开放,旅游方面亦开放了台湾自由行,相信不少大陆人会在当地买书,感受当地的思想自由,你会否相信可见的日子,中国言论自由会否因台湾及香港相对自由的氛围下而起很大的改变?

答:我觉得絶对存在。事实上,过去三十多年的进步是巨大的,但是,这进步是来自中国民众,公民去争取,不是恩赐,是付出了很多牺牲与代价。我想两岸四地,台湾、香港及澳门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及讯息自由对中国大陆有指标性的作用,也可说是一个模范,所以,更多民众去台湾、香港,我想他们去台湾不只看风景,还会看到台湾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份,它过去三十多年的进步是一种价值的进步。随著大陆的民众去台湾逾多,了解得逾深入,透过读书及买书都可以对中国大陆社会带来积极的进步。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