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會客室:成名談香港特首選舉唐梁爭霸
2011.09.22
但是,直至今天,他們仍沒有正式遞交有效的辭職信,各人仍可以十分清晰地知曉政府現時及未來的施政方向。這種做法是否有違一個真正公平的選舉制度?再者,背負著政協或人大身份的人,不斷為某某搖旗吶喊,又是否恰當?梁振英被質疑有共產黨員的身份再度成為討論熱點,他雖然透過自己的網頁予以否認,但是,特首擁有政黨背景的議題,背後又反映什麼?
今天請來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跟各位聽眾分析。
問:香港特首選舉中,两名疑似候選人已表示準備參選的現任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及現任政務司司長唐英年。二人到目前為止仍經常性接觸到香港政府的施政方向及方針。其實,這些極似會參選的人仍舊在位,是否對選舉的公平性構成疑問?
答:是的。在這問題裏有很多灰色地帶。二人雖然仍未正式報名參選,但是,二人在眾多不同場合以明示或暗示表示有興趣角逐特首,尤其是梁振英,他於過去两年間就著不同施政公開發表自己的言論。他到現在仍未正式報名的確予人一種鑽空子的感覺。
唐英年因本身已是政務司司長,他評論不同政策時,他的身份難以判斷是否以特首候選人身份,所以,他的情況會較好一點。
你可以說梁振英一直在灰色地帶裏踩界,但是,各界已十分清楚唐英年很想做特首,但市民又難於分清他發表言論時以什麼身份,故尶尬的場面較多發生在唐英年的身上。
問:海外的國家或政府在選舉問題上,是否也有清晰的界綫盡量避免不公平的選舉?
答:就以美國總統選舉,當地也有一個清晰的時間表,選舉經費亦會於那時開始計算。不過,無論如何,倘在位者欲連任,他不會因為在報名前或為了避嫌而拒絶公共政策。一旦評論公共政策時,剛提及的尷尬場面(接收者分不清發表意見時,發表者是以在位身份講或是候選人身份表達);然而,這種情況香港更難令人接受因為香港仍未有全面的普選,大家都知道最後決定者是北京,政制又在不民主的情況下,再添上較早時所指的灰色地帶,市民最終會有很大的無能感,因為誰是特首並不是他們決定,但特首卻是影響香港社會無遠弗屆﹐包括經濟、政治等,所以,市民會有較強的無奈感,甚至會較易產生反感的情緒。
問:香港的傳媒報道或者評論指,梁振英率先表露心跡,以”搶先”形容,更指是好事;相反認為唐英年不交待自己的意向是「蝕底」。在選舉過程中,搶先表達自己參選意慾欲,是否真的好?
答:我覺得在一個競選過程中,無論參與人是否有正式的報名,誰首先就政策大量發言,這是否就一定佔優勢?我覺得要視乎很多環境及個人因素。環境因素如唐英年現時在特區政府中服務是第二號人物,倘特區政府的民望非常高時,政策甚受歡迎,任何挑戰者評論這些政策都會可能招致反感;相反,若認受性極低儼如現狀,搶先發言者且針對市民不滿的領域來發言,言論中也有不少分析性的評論時,這會帶給市民不少希望,這會對搶先發言者帶來優勢。這情況現正發生在香港,梁振英正扮演後者的角色。雖然,梁及唐未正式公開表示要角逐特首,但是,梁一方面不斷發表言論,而唐又未有任何反應,這種隔空挑戰會令留意香港政治新聞的市民會覺得意義不存。
問:香港的行政會議成員都有一個集體保密責任制。過去,梁振英多次發表個人的理念,只要細心留意,不難發現當中正好討論或反映當下政策的漏洞,這又是否反映他違反了有關的集體保密制?
答:我覺得除非他引述的是在行政會議中有仔細討論的高度保密資料,否則,我覺得難以指對方洩漏機密。不過,我覺得爭議較大的是,梁振英曾批評由行政會議決定通過的公共政策如房屋政策。香港這半獨裁的政體有集體問責制,即行政會議經過辯論後,即使不同意,大家都要保密,不能公開批評。這在港英年代是這樣做的,即使回歸後,理念仍舊。可是,不少個案包括梁振英及另一名行政會議成員劉江華都破壞了這傳統。我覺得這不獨反映梁振英個人的操守問題,他似乎把個人利益或選戰勝利放在集體利益之上。
這亦反映這半獨裁,或少少民主的政體失敗,即使一個核心的機制──行政會議,也未能做到紀律。
相反,我覺得有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梁振英三十多歲已受重用,被委任為當年基本法諮委會的負責人,這反映中央對其重視度是怎樣。雖然,曾蔭權曾公開暗示梁振英的做法不能接受,但是,我們的特首卻不能把他踢出局。所以,這半獨裁的體制在中央的干預下,即使行政會議的人事任命上,特首也不是有絶對決定權,這便會出現上述的困局。
問:梁振英三十多歲已被委以重任,坊間有不少評論包括香港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指梁振英是共產黨黨員,雖然,梁振英予以否認。但是,你覺得有政黨背景出任地方政府最高領導人的問題是什麼?
答:回歸後,中央向香港施壓,訂立了一項法例就是所有競逐特首的人不能是政黨的成員。這法例明顯針對本地政黨,當中有否包括共產黨需要翻閱相關條文方能了解,不過,中央的動機很清楚就是試圖打壓地方政黨的發展,阻撓政黨的發展,繼而阻止香港真普選或真民主的出現。
梁振英的身份問題,在香港的確很難可以清楚查到,但是,香港不少資深的政論家包括前信報主筆練月錚曾羅列不少證據證明梁是共產黨黨員,但是,梁振英可以好輕易否認因為中國共產黨不會公開證明傳聞真偽。
不過,我覺得在事件上有两點啟示,第一是中央意圖打壓政黨發展仍然生效,雖然,中央曾信誓旦旦指2017年香港可以有普選選特首,可是,中央仍然不容許2012年時容許有政黨背景的人參選特首,由2012到2017相差只不過一屆,政黨發展是需要時間,這種手段很明顯欲阻撓政黨發展,再意圖阻撓真普選的落實,所以,我覺得很多香港人似仍有幻想以為沒有群眾動員之下,真普選就會自動在2017年臨。
第二個啟示是現時特區的管治問題,不再是誰獲得公務員支持那麼簡單,最近雖有評論指唐較佔優勢因他與公務員的關係較佳。但是,反觀現任特首曾蔭權,他本身也是資深公務員,當他上任後約两、三年後,由於再延續高官問責制的制度,引致很多民意危機,繼而眾多政策的推出不符市民的期望,因而導致民望下跌。
所以,即使中央打壓政黨發展,找一個好似跟公務員有良好關係的人,但是,這遠不能確保香港有良好管治或具有競爭力,令這城市成為一個移居的城市。要做到這幾點,不能單靠與公務員的關係。
問:一些人士包括政協、人大公開表示支持某人競逐特首,你覺得這做法有沒有問題?
答:任何人表示支持某人競逐特首,這是他們的自由。可是,這反映一個可悲的現象是,香港人無緣影響這過程。香港人唯一可做的是,透過民意調查來反映態度,不過,這不是決定性因素,決定性因素始終是在中央、商界,甚至是公務員團隊。他們的施政亦會影響香港人,再者,現時仍未見他們提出一些具體的方法可以解決我們結構性的問題,整個特首選舉的前奏曝露了很多香港需要面對的挑戰。
成名認為現階段需取消阻止特首候選人有某政黨背景的法例,這長遠而言,可讓有意從政者準備及讓有興趣參政的更多參與,另方面也可以讓商界有清晰訊號,可給予更多資金支持有論政能力的政黨。另方面,市民更需多參與社會事務,以行動表達自己的意見,不再做沈默的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