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歐盟多個國家連同一些非歐盟國家一同宣布取消對華關稅優惠待遇。到底這是否純屬出自經濟考量的決定?還是跟中國在東突厥(新疆)、圖博(西藏)及香港的惡行有關?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或許可以從近年的經濟數據中看出端倪。中國在去年首次超越美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伙伴。根據歐盟統計局數據,今年上半年,歐盟進口中國商品為2,101億歐元,同比增長15.5%;歐盟向中國出口商品1,126億歐元,同比增長20.2%。英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中國首次超越德國成為英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
中國一直聲稱自己是發展中國家,並因此長期接受已發展國家的援助及貿易優惠,但另一方面卻又向非洲等其它發展中國家提供大量援助,這促使已發展國家重新檢討對中關稅政策,瑞士早在2014年已取消對其最惠國待遇,2019年日本亦宣布取消,後來俄羅斯等國亦於今年較早時間跟進取消。目前仍保留給予中國普惠制待遇的國家,只剩下挪威、新西蘭及澳大利亞。但隨著上月32國取消中國關稅優惠待遇後,看起來上述僅餘的三國也再沒有不跟進的理由。
有不少分析都認為這次32國的集體行動對中國的貿易衝擊不會太大,只會對勞工密集及低技術產業造成影響。事實上,北京當局對這次行動的反應相對平和,中國海關總署表示,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後,發達國家必然會取消對其的普惠制安排,並稱中國從多國普惠制「畢業」,證明中國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已經具備一定的競爭力,「『畢業』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也意味著一種『成熟』。」所以這種老神在在的態度似乎是要告訴大家這次集體行動對中國經濟影響不大。
即使優惠被取消對中國的貿易衝擊有限,但那麼多個國家一起宣布收回惠國待遇,其象徵性意義相當之大,這表示「中國不再是發展中國家」已成國際共識,北京當局不能再迴避對氣候變遷及減少碳排放的責任——中國一直自恃為發展中國家而不大配合環保標準。更何況,最近中國經濟火車頭似乎正在剎車,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增長率僅在第三季度僅得4.9%,進入10月以來,幾項關鍵性經濟指標都不太好。中國經濟恐怕將繼續放緩下去。
我們無從得知這次32國的聯合行動,是否與中共在東突厥、圖博及香港的暴政有所關聯。但若認為各國突然對中共硬起來,完全出於對其惡行的回擊,只怕也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從時間點上看,集體行動比較有可能跟習近平拒絕出席全球氣候峰會有關。
歐中關係看來是不會大幅倒退。一向對中共暴政軟弱的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在卸任前的訪問中於11月17日向《路透社》表示,德國確實在一開始和中國的合作上「太天真」了,現在更謹慎而且應該更謹慎,但也不至於在關係緊張時完全跟中國斷絕交流。其意思就是要替接任人下指導棋,不要跟中國脫鈎。德國聯邦議院大選結果9月底出爐,社會民主黨擊敗執政16年的基督教民主聯盟,與其他黨派合組聯盟執政。近日新政府的外交部長展示在台灣問題上對中共的強硬態度,港人當然希望新政府能以此態度來處理香港問題。
不過,如果大家寄望中間偏左的社民黨會對中共更強硬,恐怕是緣木求魚。就如同美國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指出,在默克爾主政時一直苦於找出同時能挑戰中國惡意介入跨大西洋事務而又不損害德國利益的政策,美國若再將跨大西洋的團結寄望於眼看會是脆弱與搖擺不定的德國領導階層,只會更沮喪。
在習政權高壓的「全面管治」下,香港人愈來愈難掌握自己的命運,東方之珠的前途可以說是繫於一線,唯有仰賴大家所堅持的信念以及西方國家的支持。然而,前景似乎並不樂觀。
- 梁文韜(台灣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