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拆局】香港引進辦招商引入高層遭調查 突顯外資國安風險

作者:顏寶剛
2024.11.18
【財經拆局】香港引進辦招商引入高層遭調查 突顯外資國安風險
粵語組製圖

「搶人才、搶企業」是今屆特區政府最重點,也是最有成效的工作成績表,最少在特首的施政報告是這樣形容。

但這是實情嗎?

過去兩年各項人才計劃接獲38萬人申請,24萬人獲批,當中16萬人已攜家人來港。但《施政報告》訂下績效指標卻是出奇地低,目標僅是未來3年每年至少5萬名人才成功續簽。有立法會議員質疑目標遠比申請宗數低,關注政府是否無信心令人才留港。

更有內地移民中介透露,其接觸的「高才通」內地家庭中,三分之一視本港為子女升學外地的「跳板」,冀先來港學好英文、適應英語環境。有經「高才通」來港內地家長亦承認,來港目的是為準備小孩日後負笈英國。

外界已經高度關注「高才通」首批名額兩年到期後,有幾多人真的有條件符合續簽要求。坊間更流傳「高才通續簽攻略」,教導申請人透過開「空殼公司」等形式爭取續簽,入境處更表明會嚴格把關,看來真正成效能否達到中央要求的「人才匯聚高地」,很快就有答案。

引進辦引入三批重點企業 八成均為內地企業

相比起「搶人才」,特區政府似乎更滿意「搶企業」的成效,至少沒有引起外間質疑。上星期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引進辦)舉行第三批「重點企業伙伴簽署儀式」,共有17間企業簽約,當中15間來自內地,其餘來自法國及美國,涵蓋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生命健康科技等範疇。財政司長陳茂波致辭時提到,預計三批共60多間企業未來數年會在港合共投資約420億元,創造逾1.7萬個職位。

table1.JPG

根據引進辦數據,截至目前,香港吸引到的外資企業實際上大部分來自內地,翻查三批引進辦引入的56間外資中,有45間均是中資機構,佔比多達八成,真正的新進國際企業並不多,而大部分企業早已在港設立區域總部或子公司。例如,最近納入重點企業名單的內地企業如華為、美團、聯想及京東等,均早已在香港有業務佈局,這也讓香港對外資的吸引力顯得僅具象徵意義。

引進辦引入英資阿斯利康港區總裁 內地遭到調查

由於外資佔比僅佔兩成,當中作為「打頭陣」的英資藥廠阿斯利康,在首批名單中落戶香港並設立研發中心的決策,無疑反映香港的科研環境仍具一定吸引力。但作為穿針引線的阿斯利康中國區總裁王磊,卻在十一月初在內地受到中國有關部門的調查,事件不單震動了外資企業,更突顯了外資在中港地區投資可能面臨的風險。外資企業在中國的投資環境過去幾年經歷了顯著變化,尤其是在《國家安全法》和《反間諜法》進一步嚴格執行的背景下,一些企業因商業行為遭調查,成為《國安法》下的潛在風險案例。

p1.jpg
圖片來源:華爾街日報

阿斯利康這樣的外資藥企將其研發業務擴展到香港,無疑是利用香港在科研和全球市場接軌方面的便利,特別是法律和金融體系的穩定性。然而,王磊被調查一事卻引發外界擔憂:一方面,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是外資企業擴展的關鍵地區,但在中國的經營需要面對複雜的監管環境;另一方面,國內反腐運動在醫療行業的高壓管控使一些業內人士認為,中國政府對企業運營方式的介入不僅僅是反腐,而是為了加強對行業的控制。

中港政治與經濟環境下的外資挑戰 經營風險加劇

王磊是阿斯利康最重要、最常露面的高管之一,經常出現在公司與分析師舉行的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他也是阿斯利康首席執行官蘇博科(Pascal Soriot)的重要助手。

p2.jpg

諷刺的是,當日阿斯利康,來港設立研發中心及創新園落戶落馬洲河套大樓,還請來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與王磊同場出席揭牌儀式。當時陳茂波甚至興奮表示感到非常鼓舞,相信可為香港以至大灣區的醫藥研發注入新動能。有親中報章更以社論稱《期待更多「阿斯利康」來港》,指阿斯利康落戶「無疑是對香港及大灣區投下了重磅信心票,其同時在港設立孵化平台,還有助在港匯聚更多相關企業與人才。」

據報除了陳茂波,阿斯利康透露自前年12月已開始跟港府商討落戶香港,包括與特首李家超會面四至五次,可見甚受港府高層重視。而王磊一直作為主導參與者,與政府有大量往來,但今次「出事」之後,既未見特區政府有官方回應,主事官員像陳茂波,在出席剛結束第三批「重點企業伙伴簽署儀式」上,亦隻字未提,可見是刻意保持距離。

隨著中國逐步收緊商業環境的監管力度,外資企業因數據管理、行業腐敗等問題而面臨的風險持續上升。例如,近期日本製藥公司安斯泰來一位日籍高管被指控從事間諜活動,野村證券的一名資深投資銀行家也不能離開內地,而盡職調查機構貝恩公司、倫敦廣告巨頭WPP等多家知名外資公司員工被調查和拘捕,更令外資深感憂慮。隨著《國安法》和《反間諜法》的強化執行,一些在其他國家被視為正常的商業行為在中國可能被解讀為涉及國家安全的行為,這讓外資企業擔心商業操作中是否有潛在的違規風險。

一國兩制變色 外資重新評估在中港地區的投資策略

香港能成為阿斯利康這類外資企業的理想區域總部,因為香港一方面具有接軌國際標準的制度優勢,並且普通法下的法律相對透明、保障業務的商業穩定性。阿斯利康在香港的設點計劃,也被視為港府吸引創科企業的重要成就,並且符合香港對生物醫藥研發的政策導向。然而,香港在地緣政治上的特殊性意味著外資在港經營仍可能受到中港關係的影響。如果外資企業在香港的業務仍與內地有密切聯繫,這樣的業務連結很可能會將香港業務納入中國國家安全的範疇,進一步增添外資的不確定性。

在中國強化行業監管的情勢下,外資企業必須在中國的「紅線」之間謹慎行事。阿斯利康因王磊被調查事件深感不安,這讓其他外資企業同樣擔憂自己的業務未來可能面臨的國家安全風險。事實上,若《國安法》和《反間諜法》的應用不斷擴大,那麼外資企業的經營壓力只會加大,這讓一些公司不得不重新評估在中港的投資策略。

香港投資推廣署的數據顯示,外資在港設立「地區總部」總數去年跌至1336家,是十年有紀錄的新低,與2019年的高峰比較,更是少了205家,相反新加坡擁有的跨國企業地區總部數量增至4200家,這反映外資實際上是有規模退出香港。

阿斯利康在香港設立研發中心表面上是擴大在亞洲的業務佈局,但這次事件也提醒外資必須在中港地區的複雜政治環境中更加審慎。《國安法》的風險意味著即便選擇香港作為區域總部,依然需要防範來自內地的政策變化。香港作為外資的橋頭堡,其吸引力是否能長期保持,將取決於其是否能在國際化和內地影響力增長之間找到平衡。

- 顏寶剛(前《有線財經台》台長)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