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評論:胡祖六的“軟實力”--談經濟學家職業操守之三

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1990年代初提出的“軟實力”概念,被廣泛接受和使用。軟實力特指思想、文化、制度領域,有別於軍事、經濟這樣的硬實力。軟實力的強弱,不以國家規模大小、GDP總量多少為依據;而是以公民社會的發育,社會安定和文明程度等等為指標。比如瑞士雖小,軟實力很大。再有,軟實力的強化和傳播,不是通過國家強權,而是通過民主制度,自下而上、由近及遠。

0:00 / 0:00

多年來,中國彌漫著反 “西方”,罵“西方”的氣氛。但是,又不斷地輸入西方概念。”軟實力”就是其中的一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報告中也使用了“軟實力”,還說要投資軟實力。“軟實力”的內含在中國被明顯地改變了:它由國家主導,以“硬實力”為後盾,通過自上而下,由內向外,強行輸出,具有和硬實力交互使用的實用主義特征。

在今天的中國,這樣理解和推行軟實力本不奇怪。奇怪的是,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長期擔任高盛(亞洲)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的胡祖六,最近接受FT中文網采訪時說:歐債危機是中國的機會,包括可以輸出“軟實力”。

他把中國“軟實力”的擴張和三次國際金融危機相聯系。第一次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他說,中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展現了智慧與遠見,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和尊敬。所謂軟實力,就是在那時開始展現出來;第二次是針對2008年金融危機。他說,中國一定能夠長袖善舞,展現大國戰略和大國風範,更加顯著地提升在全球經濟和政治體系中的實力、地位與聲譽。第三次是當下歐債危機,他一廂情願地認為歐洲願意接受中國援助,並且中國可以輸出軟實力。

胡祖六的這套說法似乎很“愛國”,但是,它既不是事實,也沒有可行性。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確實為中國提供了機會。但是,那時的中國還沒有成為世界主流經濟體系的成員,正在努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需要大量吸引外資,連硬實力都不具備,何談軟實力。至於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也為中國提供了機會,但是,中國所展現的並非“軟實力”,而是“硬實力”,即持續的經濟增長。當前的“歐債危機”,被中國媒體過分誇大。歐洲之所以至今不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恰恰是對中國“軟實力”的一種否定,因為公平的市場競爭和現代企業制度是重要的“軟實力”,而中國是靠國家壟斷支撐著龍頭企業的競爭力。

“軟實力”是一種看不見的影響力,是對世界消費者,民眾的心靈和心理的影響力。一個國家,讓他國民眾心服,靠的是文明,是精神,價值觀,是謙卑。如果說中國在世界上還有“軟實力”的話,也和世界經濟危機沒有關系,而是因為中國古老的文明史。那是老祖宗的遺產。一味依靠國家之力斂財和撒錢的國家,換不來人家的尊重和認可。其實,在開放流動的世界,中國旅游者的言行風範,是最大規模軟實力的載體。然而,遺憾得很,中國的旅行團給世界留下了惡劣的印像。

對於以上事實和邏輯,胡祖六當然知道。但是,他偏偏無視事實,為什麼?這顯然是“屁股決定腦袋”的過。在為高盛長期服務之後,他於前年創立春華資本集團,擔任董事長。同時,他還長期兼職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擔任各級地方政府顧問等等。胡祖六無疑已經晉身為中國“精英”中的精英,既得利益集團中的一員。這就勢必影響他作為經濟學家應有的判斷和說法。(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評論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