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評價一個人身體狀況的時候,很難說他絕對健康。人即使沒有大病,也可能有小毛小病;即使沒有小毛小病,也可能處於亞健康。這實在是因為一個健康狀態是十分難得的,它需要很多條件,比如遺傳基因、生活方式、環境質量等等。人體尚且如此,說一個國家的經濟健康就更離譜了。任何一個經濟體都不可避免地包含著制度性和結構性的各類問題,存在著周期性的危機。
對於中國這個經濟體來講,實現經濟增長,甚至高增長並非難事。但它是健康的增長還是病態的增長?是可持續的增長還是竭澤而魚的增長?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樊綱不僅認定過去30年的增長是健康的,還斷言未來“仍將健康增長”,並且高增長30年。
再30年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中國將維持一個甲子,60年的高增長。這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都是沒有先例的。樊綱的理由是,支撐過去30年經濟增長的原因還會維持30年:一是儲蓄率仍然會很高;二是繼續改革開放仍然有很大潛力;三是勞動力在世界上仍然是有競爭力的。他認為,中國工業化第一階段還沒有完成,我們才轉移了一半農村人口,如果體制改革到位的話,農業勞動力的比重降到15%,至少還要創造1到1.5億個就業崗位。
這些理由,對於有經濟學常識,和對中國國情有所理解的人都不認同。為什麼?首先,儲蓄率高的歷史已經結束。中國的儲蓄從以居民儲蓄為主體變為企業和政府為主體。在居民儲蓄中,則是從一般民眾為主體變為少數富人為主體。對於廣大老百姓來說,他們的儲蓄是保險,輕易不敢花掉。隨著通貨膨脹上升,即使是負利率都要守住銀行存款。而富人正在不斷將中國的儲蓄轉移到海外,或者直接在海外消費;其次,改革已死,是中國知識分子相當普遍的共識。過去二十年,中國改革陷入國家資本主義的歧途。那種以破壞環境、侵占毀壞土地、損害人民健康、官員腐敗、踐踏百姓權利為代價,靠大肆開發房地產、俗稱“鐵公機”的鐵路、公路、機場大躍進,發展小汽車等等作為經濟增長點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走到頭了;第三,隨著勞工維權意識的增強,像以往那樣剝削勞工賺取超額利潤的時代也不可能長久。在加工工業方面,中國是產能過剩,不是供給不足,是需求出了問題。隨著房地產業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終結,哪裡可以持續創造1到1.5億的就業崗位?恰恰相反,中國的廣大農業勞動力將面臨著在農村和城市都沒有工作機會的悲慘前景。城市不可能有足夠的就業機會,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所生產的產品,即使全世界也難以消化。
樊綱所言,其用語和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官方媒體有什麼差別?這些話,從身為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身份的“大牌經濟學家”口中講出來,其對民眾的迷惑性較之官方宣傳機構要大得多。一個經濟學家,看不到嚴重的制度和生態環境每況愈下,以及分配不公等等深刻的社會危機,一味粉飾經濟形勢,有悖基本職業操守。可悲的是,這樣的經濟學家,在中國還不少。
1953年出生的樊綱今年年近60歲。他在跟世人賭今後30年的中國經濟增長。如果再活30年,90歲的樊綱必然看到自己預言的荒謬性。希望有朝一日他能為今天說的話而自省和慚愧。(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評論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