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評論:不能承受之GDP“破八”

中國國家統計局13日公布上半年GDP增速為7.8%,其中二季度為7.6%,跌破8%。中國在2000年以來的十余年間,每年GDP增速都在8%以上,只有一次“破八”,是在2009年上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之下,即便如此,2009年全年GDP增長率仍高達9.2%。

0:00 / 0:00

7.6%是絕大多數國家可望不可及的數字。但是在中國不同,看看總理緊急開會,股市應聲下落,便可知它意味著什麼。這並非是中國反應過度,或是對自己要求特別高,而是此GDP,非彼GDP,統計數字中有奧秘。連日來,這成為了輿論的熱點:中國經濟增長黃金期是否已經過去?是否到了吻別8%的階段?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盛來運說得貌似平靜:如果不過多地糾結於8%,客觀地、理性地看待中國經濟的國內外形勢,中國經濟運行總體上是平穩的。因為,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把2012年的GDP增長目標調為7.5%。如果下半年維持不低於7.6%的增長,恰恰符合政府的經濟增長目標。以中國官方態度為基准,不少人指出過度關注和解讀"破八"是"GDP主義",只重數量不重質量。而在經濟學家胡祖六為代表的樂觀派看來:中國政府調低GDP增長目標,是向公眾尤其是地方政府傳遞一個信號:今後將更加注重增長的質量,在出口與內需之間、投資與消費之間,經濟增長和保護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發展之間更好地兼顧協調。照此立論,上半年GDP"破八",豈不正中下懷,符合政府預期,是一種軟著陸,好事一樁嗎?

但是,民間的反應恰恰相反。"破八"消息公開後,滬深兩市以衝高回落來回應。經濟學家韓志國在微博上寫道,中國經濟已經走投無路。如果不是國家統計局幫忙,二季度GDP肯定比7.6%還要難看得多。這些年的宏觀經濟,完全靠貨幣注水來打腫臉充胖子,M2已達到92.5萬億,幾乎是GDP的兩倍。政治不轉型經濟就很難轉型,原有的路徑無法走下去了,中國經濟將陷入越來越深的困境。

應該說,市場和民眾對中國GDP"破八"的反應更符合實際。2009年,中國政府訴諸寬松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投入四萬億刺激增長,雖然拉動了GDP,卻導致了流動性泛濫,引發了人們對債務水平的擔憂,助長了房地產泡沫。如今,中國政府已經沒有能力再次推出一項龐大的刺激計劃,再現2009年下半年的高增長奇跡已經沒有可能。進一步分析,還有這樣一些原因使得增長速度下滑不可避免:第一,四萬億提前透支了今天的投資,引發有效資本形成放緩、投資動力不足或缺乏新興投資增長點;第二,世界經濟整體下滑對出口導向的中國的負面影響;第三,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已經進入中等收入水平國家行列,資源優勢、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逐漸弱化;第四,以創新為主的內涵式經濟增長模式沒有建立起來;第五,最根本的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制度,導致制度性腐敗,貧富差距急劇擴大,壓制市場經濟機制和民營經濟。

必須指出:中國政府雖然將2012年的經濟增長率調低。但是,當經濟增長率真的出現下跌趨勢之後,其實緊張得很。從去年年底開始,央行三次降低准備金和兩次降息,發改委加速項目審批,招招指向刺激經濟增長。在公布增長率破八之前,溫家寶已經召開兩次經濟形勢座談會。其繼任者,副總理李克強也出席了座談會,而且提出評估經濟增長,應該主要看"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和銀行信貸總額"三個指標。但是,這些指標增速均低於過去數年平均水平。

為什麼中國政府在經濟放緩的"真狼"來了會如此緊張呢?那是因為,中國的高增長是增加就業機會的前提,而就業是社會穩定的基礎。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死結,至少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宿命。所以,多年來,"保八"成了生命線,無非是保就業、保收入和保財政增長。一言以蔽之,中國其實難以承受GDP"破八"的現實。可以預見,到了2012年年底,中國政府無論如何會公布一個高於8%的增長率。不僅為了面子,說到底,還是為了維持政權的穩定。(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評論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