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评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高利贷问题(之二)

“温州模式”,在中国经济改革历史上有重要地位。温州,也因此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知名度极高的城市。所以,2011年发生在温州的以高利贷为中心的金融危机,受到了中国政府、经济学家、企业界和海内外媒体的普遍关注,也成了老百姓街头巷议的话题。如果因此以为高利贷是中国的一个新问题,那就错了。

2011.10.20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本来就是一个有高利贷传统的国家。只是在毛泽东的计划经济时代,高利贷销声匿迹。自1980年代改革开放,民间资本的冒头,首先是民间资金拆借活动,出现在有民族工商业传统的江浙一带,和正式金融体系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地区。这不仅标志著非国有金融资源进入金融体系,也意味著高利贷重新回来。在过去三十余年,全国范围内,高利贷时隐时现,却从未消失。

以浙江省为例,自1985年至2011年的26年间,多次发生高利贷风波。

第一次发生在1980年代后半期。自1985年,浙江出现“抬会”风潮。“抬会”的发起人发展会员,聚拢资金,进而变成“会主”。会员可以发展新会员,层层下去形成一个复杂的金字塔式链条。资金,交给会员轮流使用,先用的人付利息,后用的人吃进利息。乐清县,有这样的抬会上千家,规模不等,最大的抬会达到万人以上。在温州的九县两区,约有30万人卷入其中,会款发生额达到12亿元之巨。1986年春夏,“抬会”资金链断裂,会主潜逃。地方政府组织了大规模整顿,把几位知名会主李启峰、郑乐芬等判处死刑,直到1992年才基本平息风波。

第二次是1990年代上半期,1993年温州出现100多家地下钱庄,到1995年上半年,温州市内18家地下钱庄总资产超过10亿元。

第三次是2003年至2007年。2003年,浙江省东南部地区的高利贷规模至少达到3000多亿元。苍南县爆出著名的“矾山连环会”案,会案涉案总金额超过4亿元,会员人数在2000人以上。期间,浙江东阳一位叫吴英的女子,20多岁,以每万元每日35元、40元、50元不等的高息或每季度分红30%、60%、80%的高投资回报,聚敛民间资本,结果借贷崩盘,吴英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逮捕。

可见,高利贷问题不是新问题,是老问题,是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是政府越整顿、越打压,越膨胀的问题。那么,原因在哪儿呢?

只要知道经济学的ABC,就不难理解。高利贷是民间行为和市场行为,是因为既有资本需求,也有资本供给。

在中国现阶段,一方面,广大农村,中小城市,城乡结合部,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个体户,甚至个人,经常发生流动资金短缺或者现金周转困难,却几乎没有可能得到国家控制的金融机构的贷款;另一方面,存款利息低下,通货膨胀,民众为了摆脱“负利率”伤害,宁可将手中资金用于高风险的高利贷。

所以,说到底,中国的高利贷问题集中反映了中国银行体系和金融改革,特别是利息市场化的滞后。如果不承认这个结论,那就看看北美和欧共体地区,为什么在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成熟的国家几乎不存在高利贷问题呢?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