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评论:钱是太少?还是太多?--中国高利贷问题(之三)
2011.10.27
只要稍加研究和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是:钱实在不少,但是,再多的钱也满足不了需求。供求缺口日益扩大,推动高利贷市场膨胀。
先说高利贷的需求方。需求方包括企业和个人。中国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是高利贷的借贷主体,他们基本不可能从国家控制的银行体系得到贷款,而伴随宏观经济环境恶化,各项成本上升,利润率下降,他们的资金来源只有依靠民间资本,主要是高利贷。截至2010年,中国全国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达4000多万户,民营企业就业人数约1.5亿人,吸纳了占全社会最大比重的就业人数。民营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
假设中国有二十分之一,即200万个中小企业,每家自高利贷市场贷款50万人民币,总计就是10万亿。至于广大贫困民众,或者为经营小本生意,或者因为天灾人祸,孩子上学,也只有举借高利贷一条路可以选择。虽然每个个体的高利贷数额有限,但是,人数众多,总量巨大。再假设中国有5000万城乡个体,每人举借20000元高利贷,总量就是1万亿。以上假设绝对是最保守的。因为,中国寻求民间融资的中小企业的比重岂止二十分之一,他们的贷款额怎么可能只有区区50万元?同样,中国借高利贷的个体比例其实相当之高,平均额度也是相当之大。
再说高利贷的供给方,来源广泛。首先是民间闲置资本。因为中国实际利息过低,包括妇女、老人、学生,甚至还有拾荒者在内的民众,为了追求比银行更高资金回报率,例如“三分利”甚至“五分利”,将现金或者银行存款转为民间借贷资本。温州的民调显示,90%的温州家庭都把一些资金投入地下钱庄。
其次是境外“热钱”。中国民间融资困难,中国和美国利息差扩大和人民币加速升值,刺激更多热钱和游资进入中国,通过民间借贷,负债外币化,资产本地化。2007年初,通过地下钱庄进入中国内地的热钱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几乎等于像南京这样二线城市的当年GDP。再次是各类小额贷款公司,财务公司,私募基金等机构。此外,更甚的是大型国有企业的专门信贷部门,以及一些上市公司都在成为民间融资和高利贷的新平台。
据《人民网》:截止2011年9月6日,共有35家市公司涉嫌放高利贷,金额总计93.80亿元。中央银行一份调查报告也承认,2010年,在中国民间借贷市场开始抬头之时,这一市场的资金存量就已超过2.4万亿元,占当时借贷市场比重已达到5%以上。而近两年来,中国民间借贷资金量逐年增长,存量资金增长超过28%。
由此可见,高利贷的需求创造高利贷供给,高利贷的供给推动高利贷需求。如果中国的金融制度不发生彻底改革,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不能根本完善,贫困差距继续扩大,不论是中国的高利贷需求,还是高利贷的供给都会是不断膨胀的“黑洞”。在这样的“黑洞”面前,只会有更多的金融资源被吸入,所谓建立金融秩序只能是口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