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稍加研究和分析,我們就會發現,中國經濟的真實情況是:錢實在不少,但是,再多的錢也滿足不了需求。供求缺口日益擴大,推動高利貸市場膨脹。
先說高利貸的需求方。需求方包括企業和個人。中國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是高利貸的借貸主體,他們基本不可能從國家控制的銀行體系得到貸款,而伴隨宏觀經濟環境惡化,各項成本上升,利潤率下降,他們的資金來源只有依靠民間資本,主要是高利貸。截至2010年,中國全國登記注冊的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達4000多萬戶,民營企業就業人數約1.5億人,吸納了占全社會最大比重的就業人數。民營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60%以上。
假設中國有二十分之一,即200萬個中小企業,每家自高利貸市場貸款50萬人民幣,總計就是10萬億。至於廣大貧困民眾,或者為經營小本生意,或者因為天災人禍,孩子上學,也只有舉借高利貸一條路可以選擇。雖然每個個體的高利貸數額有限,但是,人數眾多,總量巨大。再假設中國有5000萬城鄉個體,每人舉借20000元高利貸,總量就是1萬億。以上假設絕對是最保守的。因為,中國尋求民間融資的中小企業的比重豈止二十分之一,他們的貸款額怎麼可能只有區區50萬元?同樣,中國借高利貸的個體比例其實相當之高,平均額度也是相當之大。
再說高利貸的供給方,來源廣泛。首先是民間閑置資本。因為中國實際利息過低,包括婦女、老人、學生,甚至還有拾荒者在內的民眾,為了追求比銀行更高資金回報率,例如“三分利”甚至“五分利”,將現金或者銀行存款轉為民間借貸資本。溫州的民調顯示,90%的溫州家庭都把一些資金投入地下錢莊。
其次是境外“熱錢”。中國民間融資困難,中國和美國利息差擴大和人民幣加速升值,刺激更多熱錢和游資進入中國,通過民間借貸,負債外幣化,資產本地化。2007年初,通過地下錢莊進入中國內地的熱錢總額超過3000億美元,幾乎等於像南京這樣二線城市的當年GDP。再次是各類小額貸款公司,財務公司,私募基金等機構。此外,更甚的是大型國有企業的專門信貸部門,以及一些上市公司都在成為民間融資和高利貸的新平台。
據《人民網》:截止2011年9月6日,共有35家市公司涉嫌放高利貸,金額總計93.80億元。中央銀行一份調查報告也承認,2010年,在中國民間借貸市場開始抬頭之時,這一市場的資金存量就已超過2.4萬億元,占當時借貸市場比重已達到5%以上。而近兩年來,中國民間借貸資金量逐年增長,存量資金增長超過28%。
由此可見,高利貸的需求創造高利貸供給,高利貸的供給推動高利貸需求。如果中國的金融制度不發生徹底改革,中國社會保障制度不能根本完善,貧困差距繼續擴大,不論是中國的高利貸需求,還是高利貸的供給都會是不斷膨脹的“黑洞”。在這樣的“黑洞”面前,只會有更多的金融資源被吸入,所謂建立金融秩序只能是口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