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現在香港的民眾運動,不應叫是佔中,因為這場全民運動,並非由和平佔中組織發起。」
全民運動,這四個字,可圈可點。
香港的政治搬上街頭上演,是因為代議政制被閹割。事實上,這亦不是香港獨有的現象。世界各地不同社會,每當議會失去了解決政治糾紛的能力,政治就會被帶上街頭,在香港,這是行政霸道必然的結果。
街頭政治,特點是以音量去斷定支持度。這種政治過程,最終難免被簡化成二元分立,也就是鬥人多、鬥大聲的民粹政治。
今天在北京的領導人,應該是最不想見到街頭政治在中國領土上任何地方發生。畢竟幾十年前的中共,就是從街頭政治起家。可是,政治這回事,不是說要壓抑就可以壓抑;相反,政治活動越是被壓抑,就越多人投入被迫害者的角色。
作為香港人,我絕不懷疑今次參與街頭政治的香港人群眾,背後動機只是單純地是為了爭取香港的自主權。但今次所謂全民運動,人民內部敵我矛盾的氣氛極濃厚。保守的又或者不願激進的香港人,往往被標籤為「港豬」和「村民」。有人甚至直言不諱,說現在的氣氛,就像文革時那種每每要人交代忠誠的景況。
當然,今次香港的政治運動,最大分別就是沒有一個偉大的強人領袖。事實上,各種政治運動的參與者,都是以代表他人,來尋求自己身份。文革時的紅衛兵,以毛澤東革命衛士來取代自己的身份。今次香港人的政治運動,投射的對象不是個單一的領袖,而是一個叫做「香港人」的抽象概念。
政治狂熱運動,就是如此矛盾諷刺。一場本來是保衛和尋求香港人身份的運動,最終不但撕裂了一個本來「和理非非」的社會,更將大家最恐懼也最厭惡,中共那種要分清敵我,捉鬼獵巫的革命行為,一併移植過來。
我必須說明,當下走在街上的,未必全是狂熱份子。也有人本來不是狂熱份子,但一走上街頭,就喜歡了那角色的扮演。當然,也有狂熱份子在冷靜過後,發覺自己曾經何時因為政治立場跟家人朋友劃清界線,是愚不可及的行為。不過,我相信無論是那一種人,所有的香港人,都是懷著善良的用心去希望這個城市變得越來越好。
但何謂「好」?再者,怎樣去實現「好」得願境?
政治運動,總是求變的動能大。在光譜另一邊,亦總有保守主義者對變革有所保留。在求變的人眼中,保守主義代表了既得利益;可是別忘了,或許我們每個人在若干程度上,都從社會現狀得到一點好處。當下香港政治,最矛盾的地方在於,無論是求變的抑或保守的,不但相信也強調自己在捍衛香港的「好」,結果不但全盤否定對立面上的建議,甚至連對立面的人,也一併否定。將其他意見不同的人視為更低等,不將人視為人,這種群眾關係狀況幾乎歷史上所有人禍的開端。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多重人倫身份:既是人家的父母子女,也有朋友同事。政治的身份,不應是人的全部,也不應是我們的第一身份。代議政制,就是讓政治的衝突和矛盾放在一個舞台上,由專業從政的代議士去解決,讓群眾以抽離的角度旁觀。
拆解當前僵局,要讓香港有真正的代議政制民主,將行政和立法的權力恰當地分立,這才是對香港和諧穩定最好的安排。(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評論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