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香港社會,一張標語可以弄得滿城風雨。無疑,教育局副局長喪子消息廣傳之際,教育大學學生會民主牆貼上幸災樂禍的標語,實在涼薄,值得批評。但建制派在朝在野的激烈反應,令人看得目瞪口呆之餘,更暴露他們不放棄每個機會反噬仇敵的好鬥本性,特首林鄭月娥上綱上線的還擊,更注定政府管治的規範下沉,跌破基本的底線。
耐人尋味的是,林鄭不僅視此冒犯行徑事態嚴重,她更連消帶打,把事件與大學校園近期出現"香港獨立"標語相提並論,並借兩件事大張旗鼓,聲稱言論自由、院校自主和學術自由不能用來散播歪論邪說。言下之意,政府視這些言論是犯規行為,不會輕輕放過,而各位大學校長亦不能等閒視之。
特首一言既出,教育局長便急不及待,還未弄清冒犯標語是否教大學生所為,立即質疑貼標語者怎能為人師表。接着教大校長近乎聲淚俱下,表示自己又憤怒又內疚,並痛斥貼標語者超越人性道德底線。頓時之間,建制派人物群起而攻之,更傳出有學校取消教大學生的實習機會。本是一件校園事件,一番炒作後,變成彷彿是嚴重衝擊公共秩序的社會事件。
其實校園出現冒犯言論,就該在校園解決,何須勞煩政府。大學當局可按既定程序查明個中究竟,如發現涉案者屬校內人士,亦有制度開展紀律聆訊。遇上港獨言論,校方亦可當仁不讓,以教育方法化解矛盾。例如舉辦論壇以至研討會,讓不同觀點互相交鋒,辯明香港獨立的利弊得失,也搞清楚港獨言論是否違法又應否違法。用理性探討究竟,始終比互相對罵或者順從政府想法,更能服眾,也更符合大學教育的理念,體現包容共存、思想自由的精神。
無奈的是,政府不務實解決問題,卻不斷把問題誇大、升温。首先,政府不待調查結果,便妄下判斷,放言指責,對教大學生並不公道。政治壓力下,大學校長面對高牆表現得驚惶失措,更讓人感到今次事件是由於教大失控、學生失教所致。其次,即使貼標語兩人確是教大學生,但兩人有錯,可能只是孤立事件,並非有組織行為,當局未經調查便一竹篙打一船人,把矛頭指向教大八千學生,完全不合情理。其三,標語之錯在於冒犯別人,有失文明禮貌,沒有惻隱之心。但儘管如此,是否等同泯滅人性,不可救藥,因此必須開除學籍而後快,其他同學亦該收到株連,失去實習的機會?而教育局長對此竟然不置一詞,又是否無惻隱之心呢?
一切小事化大之下,失德言論變成罪大惡極,個別犯錯變成機構毛病,言論有失亦看作行為犯錯。在林鄭眼中,這些突發事件看來並非偶然,而是制度事故,就是大學生躲在大學院校自主和言論自由的護盾後面,肆意冒犯他人,挑戰社會秩序。也因此,政府撥亂反正就一定向大學表明,必須加強規管學生行為。
由上可見,林鄭的處事手法浮躁武斷,政治掛帥。她不給大學時間去調查真相,再按照事實和程序,實事求是解決問題,卻只憑權大氣粗,大聲疾呼,再來個朝野配合,一面政治壓力泰山壓頂,一面民粹行為四面湧至,合力迫使大學當局表態就範,立即取締校園內的港獨言論,並懲處學生,以生殺一警百之效。
這樣的做法,這樣的政府,判斷憑空想像,分析小事化大,處事以上壓下,手法罔顧規矩,結果大學自主可以不顧,言論自由不斷受壓,教育淪為規訓工具。
如此禮崩樂壞,如此林鄭月娥,注定是實至名歸的梁振英2.0,若不臨崖勒馬,只會繼續挑起矛盾,製造社會撕裂。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