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評論】巧取豪奪怎建互信 抽刀斷水難補撕裂

0:00 / 0:00

林鄭月娥當選特首,然後信誓旦旦,聲言修補社會撕裂,唯一結果只怕是使自己和公眾失望。

迄今為止,林鄭的修補計劃,只限於與各派溝通,邀請個別民主派人士加入內閣,又或者在個別政綱主張,如增撥的五十億元教育經費如何運用,開放討論。但多了接觸機會,有些人謀得一官半職,一些地方資源稍為放寬點,就可以讓民主派議員心悅誠服,重建互信嗎?

問題關鍵在於制度的不公平。民主派的聲音代表社會的主流民意,但在立法會所佔議席僅有四成左右,他們在立法會提出什麼主張,只要建制派不同意,都注定失敗。相反,社會上支持建制派只屬少數,卻是議會內的多數,任何議案都可以予取予攜。如此巧取豪奪,任由少數人利益壓過多數人利益,社會怎會不撕裂呢?

因此,修補撕裂,林鄭要說服自己已經不易,要說服吃盡現行制度便宜的建制派,就更加困難。眼下建制派有親北京的政治嫡系,有跨界別的大財團,有個別行業的商會及專業代表,以至大陸南來企業,可謂品流複雜,唯有北京可以統領駕馭。林鄭即使有心修補,也首先要北京與她同心同德,才能成事。

例如發展土地興建房屋,政府可以先發展鄉郊棕地,但也可以填海建屋,或者動用少量郊野公園土地,但若說修補社會撕裂,林鄭必須平衡巿民和原居民利益,確保鄉郊土地多用作公屋,不被鄉紳違法佔用。但這樣做,她又要先擺平鄉紳和地產商的利益。因此,除非有超強意志,和厲害方法去克制他們,否則只有仰賴北京,由它去斡旋和分配利益。

但北京又怎會是任由林鄭利用的施政工具?相反,北京對如何治港早有想法。無疑,修補撕裂以至大和解,從而克服社會深層次矛盾,都是北京對港政策的目標,但其政策手段與港人期望的卻截然不同。香港人希望可以保住香港的獨特性,不讓大陸人口和資金的大量流入,致使物價飛升及空間嚴重不足,社會生活飽受衝擊。但從北京的角度看,區域融和及經濟整合才是修補香港撕裂的上上之策。

前者如近日甚囂塵上的粵港大灣區構想,把香港拼入廣東南部發展的版圖,方便加強區內人口流動、經濟互補之餘,也期望改變港人過去跟內地與別不同的身份認同,理所當然地做個中國人。後者則把香港納入中國經濟發展規劃藍圖之中,發揮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以不同方式提供企業融資,加強兩地的貿易夥伴關係,並通過人和資金流入,製造就業,帶旺香港經濟。

這種粗糙的經濟思維簡單不過,香港只要跟着中國發展的大方向走,經濟便能持續增長,而保住經濟和就業也就不愁什麼社會矛盾了。故此特區政府的當務之急,是大量投資於基礎建設、科技發展、人材培育(包括國民教育),拉近大陸和香港的物理和思想距離,以便迎接所謂國家經濟發展的新機遇。

在這種經濟蓋過政治、規劃蓋過自由的思路下,香港政制改革顯得毫無價值,甚至會導致如中聯辦法律部長王振民所說的內耗,絕對不值得捲土重來。再進一步,一切引致北京認定是內耗的言行,就等同社會撕裂的元凶,有需要除之而後快,香港才有轉機。一些大陸法律學者亦乘機建議,盡快在香港推行國家安全立法,以助修補社會撕裂。言下之意,以惡法壓制反對聲音,便能天下歸心,社會和諧。

可見,北京以計劃經濟和強悍手法來修補撕裂,不啻是抽刀斷水一般的黑色政治笑話。但試問林鄭在如此形勢下上任,加上既得利益集團盤根錯節,她又可以為團結社會、重建信任走得多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