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評論】處理造假不力 港大自毁長城

0:00 / 0:00

如果說特首梁振英委派李國章當校委會主席,是香港大學自主受到政治干預,眼前的學術造假案,正代表港大對尊嚴的自我踐踏。

港大管理層的致命問題是不敢承認事實。根據《蘋果日報》引述港大內部調查的專家報告顯示,楊丹教授研究團隊所得到的實驗結果,在專家監察下重做時,無法重複原先的結果。另一專家亦指出,實驗結果是由調校有關實驗的設定條件而得到,做法不可接受。換言之,實驗結果有造馬之嫌,但港大至今對此不置一詞,甚至有否通知刊登該項研究的美國專業期刊亦不作交代。

更不幸的是,造假事實俱在,港大領導層卻沒有懲處造假者。相反,港大的處理手法十分可疑,造假案涉及楊丹教授及其兩名博士生,理應一併交由特設的調查委員會處理。但港大卻一分為二,把兩位博士生交給紀律委員會審理,而紀律委員會一般只處理學生的操行問題,如考試作弊,因此委員不需具備有關學科的知識。即使專家認為舉報人編造數據機會極微,紀律委員會卻理解為數據仍有可能偽造,而單憑此點,便裁定兩位博士生無罪。另一方面,團隊負責人楊丹教授則交由調查委員會處理。雖然專家證人認定研究有造假,但委員會鑑於實驗由兩位學生負責,但又無法斷定楊丹知情,便認為造假指控不成立。結果一案出現兩審,三名涉案者無法對證,造成"有人做假,但無人負責"的荒謬結論。

港大對造假案敷衍塞責,足見大學高層並不重視真相和誠信。專家報告早已指出研究有造假成份,調查委員會就應該認真考慮三人的責任,怎可能由於實驗由學生負責,便完全信賴楊丹表示不知內情的一面之詞?這樣做,等同推翻專家報告的調查結論,跟上年港大校委會推翻專責委員會推薦陳文敏為副校長,同樣是欠缺依據、不負責任的決定。

由案件舉報開始,負責組織調查的副校長譚廣亨,與被調查的楊丹有長期合作關係,卻不避利益衝突的嫌疑。到調查完成,譚廣亨更成為首席副校長,有份處理調查報告,判楊丹造假不成立,也就不足為怪。因為楊丹與譚合作多篇論文,楊今天若造假成立,她過去的論文理應接受覆核,到時兩人合作的研究,也難逃覆核的命運。譚為了保護自己,又如何保證他不會偏幫楊丹呢?

整件事件,不單涉及造假,更是一宗以造假挪用公帑的案件。造假論文的研究經費,據報載有過百萬元來自大學撥款委員會,研究者若弄虛作假,又與欺騙綜援之類的案件有何分別?而港大校方若放生楊丹,不單是放棄其監督公帑運用的道義責任,更有幫兇之嫌。他日此事若弄上法庭,將是港大歷史上最大的不幸。

學術造假得以揭發,往往有賴告密者挺身而出,因此必須給予強大的保護。遺憾的是,儘管港大有保護告密者的政策,但打從告密者舉報那天開始,便遭時任港大首席副校長、現任浸會大學校長錢大康訓示,指舉報者在香港學術界再難有立足之地,囑他們三思而後行,簡直匪夷所思。接着他們受到的報復,報章已詳加報道,這裏不贅。

如此不問真相、不辨是非、不守誠信,而且鋤弱扶強,助長歪風,港大高層只會自毁長城,離心離德,外力干預也不易攻下的學術堡壘,恐怕會從內部被這些高層一手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