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評論】香港的衰敗(九)︰大灣蓋頂 香港消失

0:00 / 0:00

北京近年推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大計,表面上冠冕堂皇,由中央牽頭,聚合區內兩個特區和九個地方的力量,在科技創新帶動經濟發展的年代,分工合作,互補長短,以提高每個地方以至整個地區的競爭力,達致各方全贏的局面。

當局的如意算盤,說穿了,充其量是一個言辭漂亮又另有盤算的經濟計劃。官方說法是,香港不乏科技人才,資金滙聚並貼近國際市場,而深圳一向結集創科人員,鄰近地方則廣佈經驗豐富的製造商,而且幅員廣濶,也掌握大陸的市場需要。只要區內十一個地方加強滙聚人才和資金,在科研、營商、融資、生產、市場等方面各展所長,便可互相提攜,產生協同效應。

其實大灣區的經濟整合並無新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港澳商人便到珠江三角洲多個城市尋找商機,更紛紛在當地設廠或營商,建立政商人脈關係。今次大灣區計劃與過往不同,在於標榜發展創新科技,引動區域經濟起飛,也在於由中央創立和統籌,推出有利政策,整合灣區的發展潛力。

但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在於引發不同參與者發揮所長、互利合作,讓不同生產因素彼此配合,提升產業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不是國家介入就能保證成功。尤其是創新科技產業,關鍵是高端科研人才、敏銳市場觸角和創意、企業家的魄力和遠見。加州矽谷的成功不在於政府大吹大擂,或者權貴牽頭甚至投入巨大資源,而更在於那裏的優良教育、創意環境、產權保護以至法治制度。

因此,大灣區確有經濟潛力的話,不必小題大做,只須在現有的地域合作基礎上,提高有利科研和創科產業的誘因,建立法治以保護知識產權和投資者利益,並確立區內新聞和學術自由以增加資訊流通,以便科研人員和企業家了解區內情況和國際環境。

否則的話,用經濟計劃的手法經營,以行政手段輸入人才,大型國企踴躍參加,再投放大量政府資源,大搞運輸和基礎建設,卻限制資訊流通和學術交流,急功近利而肆意抄襲他人,最後不難搞成「山寨」科技經濟特區,但要走向國際,爭一日之長短,不啻是痴人說夢。

當然,大灣區更厲害的戲肉不是創科產業區,而是共通的一小時生活圈。打着大灣區的旗號,北京便把香港捲入其中,成為不分你我的一部分,承受各種衝擊,而首當其衝的是香港的公共財政。目前配合國家政策的項目,如港珠澳大橋和高鐵,都要由特區政府用上千億計金錢大興土木,臨近深圳邊境的河套區科學園, 預計有不少深圳的科研機構和企業參與,卻要香港獨力用四、五百億元經營。

順理成章,香港日後既然分享大灣區的空間,特別是科研設施、交通網絡、基礎建設,特區政府也必定有份埋單。現時立法會由建制派把持,已經掃除監督程序的屏障,財政撥款要多少要多快都可以,香港納稅人的錢,終於愛國有門,定期進貢大陸了。

其次是大量人口跨區流動帶來社會轉變。一面是更多大陸人和企業以創科產業之名義流入特區,甚至以專才身份移居香港。一面是港人到大灣區就業、居住以至養老。眼前的特區政府已無政治意志拉倒地產霸權的壟斷地位,更無心無力打破官商鄉黑的利益結盟,土地和房產問題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倚靠費時失事而且破壞生態的大規模填海,又或者把大灣區變成香港的後園。後者成事的話,日後一些邊緣社群基於經濟壓力,或者政府服務安排(如安老院、編配公屋),便難免要落籍大灣區。

香港人的活動範圍看來有所擴大,但實際上是按照經濟條件和就業機會把香港人分成兩截,而區內有財勢的大陸人亦會更容易流入香港工作和居留,重新改寫香港的人口構成和文化背景。

一消一長下,加上兩者之間互相混和,甚至互相依賴,昔日香港將被區域整合所吞噬,它過往的國際都會特色、高度自治體制、自給自足的地方規劃,以至香港人的疆域觀念、生活期望、身份認同以至核心價值,勢必日漸失色,整個特區因此在劫難逃,在珠江三角州眾多城市環抱下,混同為大灣區內又一個大陸都會。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