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急不及待,嚴辭駁斥美國國會「美中經濟及安全審查委員會」的指責,一派政治正確,內容卻空洞無物。很不幸,這些來勢洶洶的聲明,是表態多於澄清,不但是香港大陸化的又一明證,不小心處理,更隨時會幫倒忙。
正當中美貿易戰僵持不下,美國國會「美中經濟及安全審查委員會」又提出新挑戰。該會近日發表年度報告,批評香港高度自治不斷萎縮,因此要求美國政府認真評估是否需要撤銷香港(有別於大陸)的獨立關税區地位,以免賣給香港的敏感科技結果落入北京手上。
面對質疑,特區政府和特首的取態不是釋除疑慮,而是近乎本能反應的還擊。特區政府批評報告的指控失實而且結論偏頗,又指美國國會不應干預香港內政。特首林鄭月娥又補充,斥責該會戴有色眼鏡看香港與北京的關係,並聲言美國從對香港的貿易中得益良多,若取消香港的獨立關税區地位,是損人累己的做法。
政府的答辯是我對你錯的表態文章,根本是答非所問,沒有對應美方的三大核心問題。首先,自習近平上台以來,北京在言詞上強硬,宣布擁有香港的全盤治理權,甚至表示《中英聯合聲明》已成歷史,究竟香港享有的高度自治還剩多少,「一國兩制」下的香港與內地城市有什麼區別?
其次,近年的發展是中港之間的區隔逐漸減少,走向融合,如大灣區的規劃當中,香港與灣區之間在物流貨運究竟是全面暢通無阻,還是設有互不從屬的地域關卡?又如在九龍高鐵總站內實施一地兩檢,容許中國在站內設立邊防區,執行大陸法律,特區政府如何杜絕有人把敏感科技運進中方邊防區?再如河套區科學園,強調兩地科研合作,成果共享,來自美國只供香港運用的敏感科技,又能否運到園內,供兩地的科研人員使用?
其三是特區不斷削弱制衡其權力的種種力量。一是取消立法會參選人和當選人的資格,此例一開,是否代表政府可以篩選立法會議員?二是趕走金融時報編輯馬凱,是因為他不顧特區政府和中聯辦的「忠告」,堅持香港外國記者協會主辦港獨論壇,是否代表不聽話的外國記者便不能留駐香港?本地新聞界自我審查情況嚴重,該委員會看來無法寄望他們有效監察特區政府,但外國記者也要通過政治審查,是否連國際社會的媒體監察力量也要堵住?如果是,這跟其他大陸城市有何分別?
加上特區政府拒絕引渡美國的通緝犯,而北京亦不讓美國軍艦過港停留,亦使美方心起疑惑,究竟香港是否今非昔比。如果特區政府珍惜香港的獨立關稅區地位,也重視美國現行對香港有別於大陸城市的特殊政策,就應該謹慎從事,要求辯白。若相信道理在我方,該以詳盡事實耐性解釋,並且直接游說該委員會,何須急於一時,而且聲色俱厲,大搞「咪高峯」外交?口口聲聲指責他人失實、偏頗、帶有色眼鏡,究竟報告在哪裡失實,在哪裡偏頗,特區政府和林鄭都沒有具體解釋,如果表態是一時衝動,事後亦可以理服人,何以半字說明也沒有?
遺憾的是,特區政府講立場不講道理,行的是強國外交「不欠誰,不求誰,更不怕誰」的一套,卻彷彿不明白,美國對港銷售高科技的限制政策,是按其國策要求行事,不管特區政府喜歡不喜歡,這確實是美國的內政,而其內政也不是不可以參與(不要說干預),但必須以當地的遊戲規則進行,如外交途徑、政治對話、商界游說等等。大聲批駁對手,甚至指責他們干預香港內政,不僅貽笑大方,更是於事無補。除非特區政府異想天開,誤以為咒罵總能一針見血,擊中要害,使美國國會「痛改前非」,回心轉意?
眼下的香港建制派之中,正充斥着這類急於政治表忠,卻昧於分析形勢,更拙於沉著解決問題的政治人物。有些把中美貿易戰與獨立關稅區的爭議混為一談,有些直指美國此舉是政治訛詐,但正當這批人對美國處處亮劍、緊張兮兮之際,北京宣布讓美國核動力航空母艦「列根號」訪港停泊,反映北京釋出善意,對今次中美爭議仍有斟酌斡旋的餘地。
奉勸林鄭及有關人等切勿跟車太貼,否則弄得自己焦頭爛額事小,若因此誤了國計民生,就大大不妙了。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