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評論】策略投票等待時機 主動出擊積累力量


2016.12.22
com-quote620.jpg 【杜耀明評論】策略投票等待時機 主動出擊積累力量(法新社圖/粵語部製圖)
Photo: RFA

今屆特首選舉委員會選舉,民主派人士贏了326席,可以拿取的都拿了,民氣為之一振。但在全部1200票中,326票話少不少,話多不多,究竟可以有何作為?

首先當然是影響選情。今次選委選舉競爭這麼熱烈,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要合力把梁振英拉下台,即是所謂ABC計劃(Anyone but CY)。現在他棄選了,但不等於排除最差候選人的ABC計劃再沒有意思,只是有待所有候選人入閘,才能斷定要針對的人物是誰。

另一個可能是發揮關鍵少數派的作用。民主派可以憑着手上326票,支持只能取得建制少數票、但政綱和品格尚算可以接受的候選人,贏得特首席位。如果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連同已宣佈參選的前行政會議成員葉劉淑儀都是候選人,任何一個要取得六百票以上當選,不是易事,因此不能不借助民主派的選票。

可以說,民主派的326票縱使不能主導選舉,但建制當中的少數派候選人,只要取得275票,在民主派支持下便可以出任特首。當然,偏離建制派主流,可以是較接近民主派的主張,也可以走向另一極端。最後是否支持,仍需具體考慮。
倘若建制派候選人只有兩個,彼此勢均力敵,沒有任何一方可以取得過半票數,民主派便可選擇“造王",靠向其中一方,或者全體投白票,促成流選,製造政治震盪,進一步削弱特首以至選舉制度的認受性。

由此可見,民主派的選委票有可能左右大局,亦可以通過討價還價,以選票換取具體要求,謀求政策的改變。不過,這些投票策略完全取決於實際情況,如建制派候選人人數、背景、主張、建制派票數分配等等。民主派選委根本無法事前預計,只能審時度勢,隨機應變,採取突襲行動,助長建制中的少數派。民主派若能保持團結、機動,他們策略的一票便可發揮較大的效用。

與此同時,民主派與其守株待兔,不如採取主動,帶導議程,擴闊其政治影響。首先,需要支持 理念相近的人物參選。民主派今屆不打算派人參選,但實有需要支持在民主發展、在社會民生理念相近者出選。這位候選人不單可以參與每個競選論壇,闡述政見以 贏取民意,更可確保一些政治敏感議題不會輕輕帶過,一些建制觀念受到批駁。

目前宣佈參選者中,胡國興法官既認同普及而平等的選舉制度,也主張全民受惠的退休保障計劃。因此支持他入閘參選,既可擴闊政見的範圍,亦可衝擊幾位建制派候選人的保守思想。倘若胡國興的民望因此大大領先其他人,他日即使落選,當選者也面目無光,而民主派日後亦多了一個政治領袖,又何樂而不為呢?

除了投票,326名選委更代表強大的政治能量。這三百多人大部份來自各個專業,他們若能結成聯盟,一面團結業界,維護權益,一面參與政治,批評時政,有需要時動員群眾採取行動,香港民間社會將會注入更大的力量,有行業專長亦有社會視野的政治領袖亦會不斷冒出。

無疑,香港人喜歡自由自在,討厭太多的組織工作,也不願在工作之外背負更多的責任。但既然在今次選委選舉中踏出了第一步,當選為行業的代表,也既然大家明白326票的力量十分有限,取決於頗多無法控制的因素,而香港未來的希望全繫於大家可以付出多少,民主派選委有必要再踏前一步,把今次積累的力量組織起來,深耕細作,以民間的集體智慧,發揮更長遠的作用。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