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普評論】放下幻想,務實對付中共——談「亞洲沙皇」坎貝爾

2021.01.20
【未普評論】放下幻想,務實對付中共——談「亞洲沙皇」坎貝爾
粵語組製圖

幾天前,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提名外交政策專家庫爾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出任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是民主黨最資深的亞洲事務外交官之一,曾任奧巴馬政府的助理國務卿,是負責中國事務的核心成員,也是10年前「重返亞洲」的設計者,人稱「亞洲沙皇」。任命的消息一出,立即引發了中英文媒體的興趣。

英文媒體對坎貝爾有不少溢美之詞,說他專業、務實、有戰略觀、有大視野、有準確深刻的戰略直覺,在共和黨同僚中,亦受到廣泛尊重。共和黨人埃里克·塞耶斯(Eric Sayers)稱讚他是個非常有技巧的外交官,知道如何進行爭論,如何說服對手,如何跟不同立場的人討論問題,還說「他在中國關係、亞洲關係上有大視野,對我們的國家很有好處。」塞耶斯認為,那些對中國的行為高度懷疑、主張對中國更為強硬的共和黨人,應該也會歡迎這一任命。

北京方面及其智囊對這項人事任命的看法,和西方媒體不一樣。他們認為,這意味著中美關係可能會回歸到「奧巴馬時代」,而奧巴馬時代被北京看作是美中關係在經歷了種種可怕的不確定性之後,可以終於重新步向常規的理性時代;而大陸自由派則認為,奧巴馬對中共太軟弱,不像特朗普那樣強硬。不少中文自媒體也對這項任命持懷疑和批評態度。他們說,坎貝爾的對華思路讓不少華人失望,如果他玩真的,拜登政府肯定會失敗,而且會很快失去美國人民的支持。

現在我們就來討論一下,拜登對坎貝爾的任命是否回歸「奧巴馬時代」?坎貝爾「重返亞洲」的主張,在經歷了奧巴馬時代和特朗普時代之後,有甚麼變化?美中關係將走向何處?

依我之見,拜登對坎貝爾的這項任命不是簡單的回歸,而是一個「大膽舉動」,正如《外交政策》所言。這是因為它提高了亞洲問題在美國國家安全中的地位。在這之前,拜登的國安會提名官員主要都是針對中東和跨太平洋地區的。其次,坎貝爾的「重返亞洲」邏輯,即依靠同盟國平衡北京日益崛起的實力(the balance-of-power),事實上孕育了特朗普政府提出建立「自由與開放的印太地區」之概念。再有,坎貝爾的戰略將易使拜登團隊與兩黨國會領袖達成共識。

有意思的是,坎貝爾的「重返亞洲」主張,在經歷了民主黨和共和黨兩屆政府執政之後,發生了變化。十年前,他支持實行全面與中國接觸的策略。而現在,他的基本思路是,美國應當放下幻想,以務實態度對付中共。坎貝爾及其他民主黨智囊都認為,美國絕不能再回到希望中國實行自由化、以接觸為基礎的戰略,這一戰略已經證明是失敗的。同樣,特朗普政府的極限施壓逼迫中共改變其體制的遏制政策也並不靈光。應當說,在奧巴馬時代,坎貝爾對中共挑戰美國的實力日益增長,有敏銳和準確的直覺。但是對中共放下幻想,不再指望中國會和平演變或急劇改變政權性質,卻是他在特朗普執政時,全面反思之後完成的。所以他認為,特朗普政府把中國定為「戰略競爭者」是正確的。同時,坎貝爾認為,接觸失敗、遏制行不通,美中需學會共存。

如何共存呢?坎貝爾認為,美中兩國應當先競爭後合作,既競爭又合作,以競爭為主,以合作為輔。他說,美國要確保兩國的合作不是一方的讓步,而是基於兩國的基本需求。一直以來,美國在處理與中國的合作與競爭關係時,總是傾向於把合作放在第一位,把競爭放在第二位。而中國的做法正相反,是競爭第一,合作第二;在戰略領域,中國甚至要求用合作來得到美國的讓步,這對美國不利。坎貝爾建議,在未來的合作中,美國應該避免一味地追求合作,使其變成中國討價還價的籌碼;在與中國的關係中,競爭可能反而會換取北京的更有效的合作。

可以預見的是,拜登執政的美中兩國會首先恢復戰略對話,然後在一些低敏感度的無關國家安全的領域尋找合作機會,恢復人文交流,建立危機管控機制,在抗疫和氣候變化等領域開展合作等。這種先競爭後合作,既競爭又合作的務實關係,會對兩國的未來產生甚麼影響,且讓我們繼續關注。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