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普評論】從《醜陋的中國人》到「亞洲病夫」,中國反應竟無尺寸進步
2020.02.26
最近,《華爾街日報》刊登的文章「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在海內外掀起軒然大波。這讓我想起了30多年前柏楊先生的《醜陋的中國人》在大陸出版時,也掀起了軒然大波。今天看這兩個事件,檢視其間的異與同,應當很有意義。
這兩者之間似乎風馬牛不相及。《醜陋的中國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風靡整個中國,稱讚者有之,叫罵者亦有之。柏楊在書中對中國人劣根性和國民性的批評,如中國人的「髒、亂、吵」、「窩裡鬥」、「不能團結」、「醬缸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濾過性病毒」,觸動了成千上萬中國人的靈魂。書中那些振聾發聵的論述,使柏楊先生成為那個時代不是魯迅勝似魯迅的最具特色的文化現象。
而「亞洲病夫」一文於今年2月3日由美國知名媒體《華爾街日報》刊發,其副標題是「中國的金融市場可能比其野生動物市場更危險」。文章指責中國官方掩蓋武漢疫情真相,防疫行動遲緩,儘管最後可以控制疫情,但其表現讓海內外喪失了對中共的信心。平心而論,主標題「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和副標題及內容並無多大關聯,但它刺痛了中國政府,也刺痛了不少中國人。中國政府借機發飆,以「涉嫌種族主義」為名,要求《華爾街日報》道歉,並勒令該報三名駐華記者在5日內離境。
不可思議的是,《醜陋的中國人》與「亞洲病夫」這兩個看來風馬牛不相及的事件,卻有很多可比之處。首先,今天不喜歡《華爾街日報》文章的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最恨「病夫」二字,就和當年咒罵柏楊的人最恨「醜陋」二字一樣,「病夫」和「醜陋」極大地刺激了他們的民族情緒。在這些人看來,一直是勤勞勇敢偉大智慧的中國人,怎麼會「醜陋」呢?今天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幾乎可以和美國平起平坐的國人,怎麼會是「病夫」?值得注意的是,當年咒罵柏楊的人,咒罵的是他對中國人「德行」的具體批評,而今天引發中國政府發飆的卻只是空洞的「病夫」二字。這說明甚麼?這說明今天的中國政府和一些中國人的心,像玻璃一樣脆,脆弱得經受不起兩個字的批評。
如果繼續比較這兩個事件,還會發現更多令今日的中國難堪的地方。比如,今天的中國官員連當年的保守派都不如。當年主管意識形態的最高官員是保守派大將胡喬木,但他主張對柏楊的這本書要平等討論,要百家爭鳴。他說,「柏楊和他的書如何如何,完全是一個可以平等討論的、屬於百家爭鳴的問題,如果有地方發表,我們很容易寫出一篇有力的駁斥文章」,他的話後來導致已經被禁的《醜陋的中國人》解禁了。而今天的中國,既沒有當年寬鬆包容的政治社會環境,更沒有像胡喬木一樣的主張「平等討論」和「百家爭鳴」的官員。今天的中國官員只會用文革語言和戰狼姿態,按照上頭的意志,對批評的聲音乾吼咆哮。
再看看今天的一些中國民眾,包括不少海外華人,和當年的民眾相比又如何呢?當年許多民眾認為,柏楊的書讓中國人「敢於正視自身醜陋」,他們說,敢於反省自身的中國人,才有可能是美麗的中國人。正是柏楊的批評在那個年代掀起了中國人自我反思的浪潮。而今天,反思早已蕩然無存;現在的一些中國人,自大、淺薄、驕矜、傲慢、不可一世,似乎口袋裡多了一點錢就成了爺,要天下人都對他們畢恭畢敬。反思反省跟這些崛起大國的人民早已無緣。柏楊先生若健在,一定會很失望。中國崛起了,但再也沒有一片天空容得下《醜陋的中國人》了。
有意思的是,中國官方和一些民眾今天對「亞洲病夫」的反應,正應了柏楊先生當年對醜陋中國人的批評:「死不認錯;為了掩飾一個錯,不得不用很大的努力再製造更多的錯,來證明第一個錯並不是錯」、「自傲、自卑,就是沒有自尊,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更恐懼獨立思考。沒有是非、沒有標準,只會抽風發飆」等等。
和三十多年前相比,今天的中國社會對待批評,竟無尺寸進步!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