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從歷史和實證研究的角度,證明了"修昔底德陷阱"的存在,並提出警告,美中兩國領袖如果不能避免戰略誤判,兩國之間的戰爭將是不可避免的。中國方面對這種說法,似乎很不以為然。
和美國相對悲觀的說法相比,中國方面對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顯得樂觀的多。首先,中國領袖比較樂觀,習近平不認為中美之間已經存在"修昔底德陷阱"。習近平2015年9月訪美時,曾這樣安撫美國:"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按照習近平的意思,只要沒有戰略誤判,就不會有"修昔底德陷阱"。這個說法有問題。它既否定了"修昔底德陷阱"的歷史存在,也否定了導致"修昔底德陷阱"的兩個重要變量:崛起和恐懼;沒有崛起和恐懼,談何戰略誤判?戰略誤判導致的是戰爭,而不是"修昔底德陷阱"。
盡管習近平的說法有邏輯上的問題,但這並不妨礙中國官方媒體隨著習近平的樂觀調子起舞。新華社和《人民日報》在那次習近平訪美之後,紛紛刊文斷言中美不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並舉出很多理由,諸如:經濟相依;元首互動;民意基礎;分歧管控;相互尊重;和平世紀;一戰和二戰的歷史教訓;中國不是雅典,美國也不是斯巴達;中國的崛起不意味著美國的終結,雲雲。鳳凰智庫干脆宣布:中國正在有效規避"修昔底德陷阱"。
官方學者也很樂觀。上海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沈丁力認為,中美成功規避"修昔底德陷阱"將是必然,而一些美國人擔心美中兩國可能產生衝突並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是多慮。原因是:1)中美並沒有因意識形態差別大而不共戴天;2)中美在各領域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早已形成密集交錯的共存網絡;3)雙方都有一定的摧毀對方的能力。
有趣的是,自從特朗普入主白宮以來,中國方面對這個問題似乎就更淡定了。究其原因,這和特朗普上台以來的一些主張和動作有關。譬如,特朗普抨擊全球化,撤出TPP,撕毀巴黎氣候協定,給中國填補美國撤出這些領域的國際領導地位造成的真空,帶來很多過去沒有的機會,這讓一些中國人和學者喜出望外。一個突出的例子是,特朗普在四月初對敘利亞實施空襲,讓很多中國人高興得不得了,認為它可能導致美國在中東陷得更深。沈丁力說,"如果美國再在敘利亞搞下去,特朗普怎麼讓美國偉大起來啊?結果就是中國實現和平崛起","雖然我們口頭上說反對,但心裡很高興。"
中國方面之所以淡定的另一個原因是,習近平認為找到了解藥,能避免中美戰略誤判,跳出"修昔底德陷阱",這就是與美國共同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在去年12月2日會見基辛格時,習重申了幾年前提出的主張:"中美雙方要正確理解彼此戰略意圖,摒棄零和思維,堅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繼續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設。"習近平稱,這是中國外交政策優先方向,表示願意同美方"加深對彼此戰略走向、發展道路的了解,多一些理解、少一些隔閡,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防止戰略誤解誤判……。"
用"新型大國關係"代替或終止"修昔底德陷阱",對中國來說,顯然是個不錯的"頂層設計"。不過對美國來說,這是個令人狐疑的"頂層設計",也是一種陷阱。美國如果承認"新型大國關係",就意味著要承認中國的不斷擴大的"核心利益",這些不斷擴大的"核心利益"涉及台灣、西藏、新疆、東海和南海的主權,及其國體、政體、政治穩定、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等。
奧巴馬當政時,應當已經意識到這個"新型大國關係"是個陷阱,因而始終沒有松口,而奧巴馬的"重回亞洲"政策實際上否定了"新型大國關係"。然而到了特朗普時代,國務卿首次訪華,便全盤接受了這個說法。特朗普和中國的"新型大國關係"將如何發展,能否給美國的"修昔底德陷阱"之說一個定心丸,非常值得關注。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