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普評論】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 美國對台政策正在醞釀轉變(下)

2021.04.28
【未普評論】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 美國對台政策正在醞釀轉變(下)
粵語組製圖

自去年下半年開始,美國決策界就美台關係是否應放棄戰略模糊掀起了一場大辯論。在這場辯論中,有人主張採取戰略清晰戰略,有人主張繼續保持戰略模糊,也有人認為,在戰略模糊和戰略清晰之間取中間立場更好。而第一種觀點,似乎正成為主流聲音。

被看作是保守派雜誌的《國家利益》於去年9月29日刊文「為甚麼戰略模糊不再適用於美台關係」。文章指出,美台之間戰略模糊曾經有過鼎盛時期,但現在該退休了,因為它的重要性不斷喪失;美國決策者應當意識到,在新的全球秩序下,繼續戰略模糊,會在很大程度上使台灣對與中國發生武裝衝突的準備不足。

《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刊出一系列文章,也討論美國的戰略模糊政策。《紐時》最新刊登的文章《拜登政府強勢支持台灣,是時候放棄「戰略模糊」了嗎?》,反映了拜登政府正在認真考慮美國是否應該改變政策,從戰略模糊變為戰略清晰,也反映了一種共識在美國政界、國防部、外交領域正在成型。這種主流聲音認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可能會誤判美國的實力、質疑美國捍衛台灣的意願,而導致不必要的戰爭風險,因此美國應該對台灣的防禦做出更清晰的承諾。

曾任小布什總統和奧巴馬總統的國防部長的羅伯特‧蓋茲(Robert M. Gates)於2月底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表示,美國面臨來自中國的許多挑戰,其中台灣問題是他的最大擔憂;鑒於習近平的執政特點,他認為美國應該認真考慮,放棄長期以來對台灣戰略模糊的戰略了;美國應該明確告訴中國,如果他們無緣無故對台灣採取行動,美國將在那裡支持台灣;同時,美國也應明確告訴台灣,如果台方單方面採取行動,改變現狀,採取獨立或類似行動,那麼他們將對後果自負責任。

蓋茲的看法在一些共和黨和民主黨人中也引起共鳴。佛羅里達州共和黨參議員里克·斯科特(Rick Scott)提出了一項法案,建議授權總統採取軍事行動,保衛遭到中國攻擊的台灣,使美國的意圖不再模棱兩可。馬薩諸塞州的前民主黨議員、軍事問題上的資深鴿派人士巴尼·弗蘭克(Barney Frank)上月在《國會山》(The Hill)報紙上發表觀點文章說,基於人權理由,美國必須保證一個繁榮的亞洲民主政府免遭「一個無恥的、以剝奪基本人權為典型作風的殘酷政權的強行吞併」。

然而一些學者主張繼續保持戰略模糊,他們認為,戰略清晰會激怒中國;放棄戰略模糊,對美國而言,成本和代價太高,美國難以承受。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中國項目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葛來儀說,她對拜登政府上任之初對台灣的態度感到驚訝。她不支持美國對台灣防務作出更明確的承諾,因為這樣的政策變化可能會激怒中國,把習近平逼到牆角鋌而走險。

持第三種立場的學者是外交關係協會的資深研究員羅伯特·布萊克威爾(Robert Blackwill)與維吉尼亞大學教授澤里可(Philip Zelikow),他們聯名發文「美國、中國與台灣:一項預防戰爭的策略」(“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aiwan: A Strategy to Prevent War”)。他們認為,美國應採取混合版的對台戰略,既有戰略清晰的內容,也有戰略模糊的影子——即一方面事先規劃與分享對台灣的防禦計劃,但並不事先承諾防衛台灣,並和盟友合作對中國形成反制。這樣,就不會太刺激中國,把中國逼向死角。

此外,拜登本人的看法也值得關注。他在擔任參議員和副總統時,曾長期捍衛對台灣的「戰略模糊」,認為那是在捍衛台灣。他現在是否有所改變,還需要進一步觀察。不過,他入主白宮以後的幾個舉動很有意味。他派老友、前參議員杜德(Christopher Dodd)等三人訪台,向台灣釋出對台灣民主承諾的「個人信號」;其次,拜登最近提名國防部部長特別助理、中國事務首席顧問理埃利·拉特納(Ely Ratner)為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他被多數美國媒體稱為「對中鷹派」;再有,拜登政府最近放出消息,將首次對台軍售。

美國對台灣到底是堅持戰略模糊,還是改為戰略清晰,相信這場辯論很快就會有結果。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

相關文章:【未普評論】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 美國對台政策正在醞釀轉變(上)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