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的中國研究學者沈大偉(David Shambaugh)3月7日在《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The Coming Chinese Crackup",認為中共統治出現崩潰征兆,並已經開始進入殘局。這番議論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都引起很大反響。對中國而言,他們一向以為對華友好的這位學者,突然轉變了態度,令官方既惱又怒。對美國而言,中國通沈大偉對中國時局的看法,或許代表了當今美國學界新動向。
在中國,沈大偉被官方排為第二,是僅次於蘭普頓(David M. Lampton)的最著名中國通學者。由於沈過去對中共體制的一些正面解讀,官方很待見他,給了他各種特殊待遇。譬如,中央編譯局為沈大偉出版中文版學術專著《中國共產黨:收縮與調適》,官方頻繁邀請沈出席高層次會議。僅2014年,沈就五次被邀參加中共中央資助的各種會議。此外,沈還是北大、復旦、社科院等中國著名學府和智庫的座上賓,因而能夠和中國的政治精英和學術精英,保持緊密聯系。
中國方面給了沈大偉這麼多特殊待遇,當然是希望他能為中共政權多多美言,而不是相反。因此,沈大偉在《華爾街日報》對中國的激烈批評,令官方非常不爽。《環球時報》刊文"沈大偉突喊'中國崩潰'為哪般"稱,美國主流學者以"過山車般的邏輯開展對華研究並引導美國輿論",很令人失望。一些中國學者也認為沈的"學術突變"讓人無所適從。
其實美國方面也在試圖尋找和理解沈大偉思想轉變的原因。3月15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儲百亮(Chris Buckley)對沈大偉的采訪"沈大偉談中共統治的風險"("David Shambaugh on the Risks to Chinese Communist Rule")。
從這篇采訪中可以看出,除了在《華爾街日報》文中提到的五大理由,沈的轉變還有這樣幾個理由:其一,對中共放棄政治改革失望。按照沈的看法,中共從大約2000年到2008年,在曾慶紅主持下,試圖實施動態的、開放式的改革與管理,並提出建立"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的體制"的政治變革計劃,以避免蘇聯解體的命運在中國發生。但在2009年中期,曾退休後,中共突然轉向。
其二,沈對習近平上台後拒絕政改失望。沈認為,習把戈爾巴喬夫及其改革看作是導致蘇聯黨走向崩潰的重大原因,因此對政治改革抱有很深的敵意;但是,習抵制政治改革,會產生同樣的戈氏效果。
其三,沈對習近平實施的政治壓制非常反感。他認為,中國現在正經歷著自1989年以來最嚴厲的政治壓迫,而且已經造成一種普遍恐懼的氣氛。另外,沈對圍繞著習近平的個人崇拜和習快速集權,打破自毛澤東以來中國領導層建立起來的維護集體協商的決策規範,也很不以為然。
從儲百亮的采訪和沈大偉歷來的觀點來看,與其說是沈大偉改變了對中共的看法,不如說是中共自己在變。一個願意進行有限改革的黨,現在拒絕任何有實質意義的政治改革,就連頗有民意基礎的反腐也是關起門來反,拒絕一切新聞監督和人民監督,這應當就是沈大偉唱衰現行中共體制的根本原因。
那麼,沈大偉的看法在美國是否有影響力?《華爾街日報》的專欄作家Michael Auslin在1月29日刊文"中國共產黨的黃昏"(The Twilight of China's Communist Party)稱,在華盛頓的一次外交人員聚會中,一位知名學者提到沈大偉式的觀點,在場的人幾乎都贊成。很多和中國有長久關系的中國問題專家,都對中國的未來持悲觀態度。
對於中共是否真的處於崩潰的邊緣,《China File》采訪了幾個中國問題專家。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孔誥烽(Ho-fung Hung)說:他同意沈大偉所說,中共黨內存在嚴重裂痕,然而這些裂痕是否將導致共產黨統治的終結,很難預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霍華德•弗倫齊(Howard French)說:許多批評者認為沈大偉的觀點聳人聽聞,質疑他是西方唱衰中共的棋子,但是細看沈大偉多年的研究履歷就知道情況絕非如此;沈大偉的研究顯示,他的崩潰理論並非憑空臆造,而是這位誠實的學者觀點不斷演變的結果。
總之,沈對中國時局的新看法,在美國學界和政界,可能已經成為或正在成為一種共識。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