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普評論:人權問題是奧巴馬訪華繞不過去的坎兒

意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美國總統奧巴馬,急於作出實際成就,向世界證明,他奧巴馬獲獎並非浪得虛名。11月15到18日,奧巴馬將應邀訪華。與中國領袖就世界最熱門問題達成協議,是奧巴馬中國之行的最大心願。

為了這次訪問,奧巴馬政府做了不少homework,向中國政府表達善意。譬如,邀請中共軍委副主席徐才厚訪美,參觀美軍基地,建立軍事合作機制;簽署“總統裁定”,放松對中國出口敏感技術的管制,把對華出口導彈和空間技術產品的審批權,從白宮下放到商務部;通過《2010年國防授權法案》,刪除美國向台灣出售F-16戰機的戰略依據。

在達賴喇嘛訪美問題上,奧巴馬的處理也相當顧及中共的面子。達賴十月初訪問華盛頓時,要求會晤奧巴馬。主張“聰明外交”的奧巴馬政府用聰明的手腕處理了這個若會晤就會得罪中共,若拒絕就會成為自由世界笑柄的兩難問題。奧巴馬先是接受了達賴的要求,但把會晤推遲到訪華之後,然後指派白宮資深顧問Valerie Jarrett率領美國高級代表團,訪問達賴的流亡政府大本營。這樣的安排讓達賴喇嘛和中國政府都無怨可抱。

在人權問題上,奧巴馬也向中國當局釋放了善意。他的前任布什總統在任八年,一邊堅持與中國交往,一邊堅持用各種形式,包括用公開喊話、迂回暗示、正式交涉、私下聊天等種種方式,勸告中國政府要尊重人權。布什時代的美中關系,被美中關系權威看作是布什唯一成功的外交領域,沈大偉(David Shambaugh)就因此而認為,奧巴馬時代的美中關系,只需繼承布什的衣缽即可。

而奧巴馬的確繼承並發揚了布什與中國友好交往的一面,但迄今為止,他卻沒有像布什那樣批評中共人權的愈發惡劣的記錄。事實上,奧巴馬上任後,與胡溫打了幾個回合的交道,卻從來沒有對中國人權問題有過任何公開的、令胡溫不快的質疑和批評。美國人權組織因此而懷疑奧巴馬競選總統時發誓要恢復美國民主和人權的價值觀的承諾,而國會的共和黨議員對奧巴馬的批評更是嚴厲,有的甚至認為奧巴馬同威權國家打交道重利益、輕人權的奧式外交“不及格。”

這是否意味著,奧巴馬像他的政治對手批評的那樣,在美國的現實和理想的衝突中屈從於現實,犧牲了理想?奧巴馬本人並不這樣認為,也否認在維護美國利益的現實考量和堅持民主人權的理念之間,只有一種非此即彼的交換關系(trade-off relationship)。《華盛頓時報》在10月7日的報道中提到,奧巴馬的一名幕僚透露,奧巴馬相信與中國發展正面和積極的關系,將有助於中國改善人權。

但事實是怎樣的呢?奧巴馬上台10個月,和中國政府的關系的確往更正面、更積極、更高層的方向發展,但中國的人權問題非但沒有改善反而進一步惡化。且不說這10個月來,中共對異議人士的進一步迫害,導致大批知識分子良知和上訪民眾被軟禁、抓捕、關押和騷擾,因為人權問題在多輪美中高層會晤中嚴重缺位,竟使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可以在美國的後院,指著美國的鼻子,肆無忌憚地責罵一些西方國家“吃飽了沒事干”,專對中國內政問題指手劃腳。

專制的囂張和民主的疲軟,讓所有認同民主自由人權的人,感到相當沮喪。以至於一些一貫堅持民主人權的海外專家學者,竟懷疑民主還是不是歷史趨勢,人權還應當不應當受到關注。人們還懷疑,奧巴馬總統的首次訪華,是不是真的會吃飽了干別的事兒,不去觸怒財大氣粗的中國政府,不去對中國的人權劣跡指手劃腳。

好在奧巴馬的特別助理巴德先生前幾天講了一番話,給人們不少安慰。他在布魯金斯學會“奧巴馬亞洲行,解讀總統出訪”的研討會上披露,美國希望和中國建立“經得起考驗”的軍事合作關系,但同時也希望推動民主、人權等基本價值。

中國人權問題本是美中關系繞不過去的坎兒,也是奧巴馬政府繞不過去的坎兒。奧巴馬如何以他的政治智慧和聰明外交應對,將是他的中國之行,值得觀察的一個焦點。

柏林牆倒塌的前兩年,美國總統裡根在柏林牆前面向當時的蘇聯領袖戈爾巴喬夫喊話,“戈爾巴喬夫先生,拆掉這堵圍牆!”今天,要拆掉中共這堵最頑固最強大的專制長城,奧巴馬能夠一面與中共周旋談判,一邊喊出類似的話嗎?諷刺的是,即便奧巴馬想要向中共領袖喊出類似的話,今天的中共卻找不出一個具有戈爾巴喬夫思維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