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普評論】不要把中國往左的方面拉——從“左王”鄧力群談起(上)

0:00 / 0:00

2月17日,習近平率六名常委,在八寶山為中共黨內著名的理論家、被廣泛稱作"左王"的鄧力群舉行超常規追悼會。左派為此大聲喝彩,自由派卻很擔憂:習近平此舉,到底要向外界傳遞什麼信號?

鄧力群被稱為"左王",但他不是一直都左。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毛澤東發動反擊右傾翻案風時,鄧力群為處在風口浪尖上的鄧小平擋住了來自"四人幫"的子彈,鄧小平對他的政治擔當很是贊賞,說: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一個半人頂住了,半個劉仰嶠,一個鄧力群。四人幫倒台後,鄧力群在反對"兩個凡是"、支持恢復高考、扶持中青年、支持農民搞包產到戶、關注農村改革等方面,都走在前邊。可以說,那時的鄧力群在自由派知識分子中,很得人心。

但是,鄧力群很得人心的局面,並沒有維持多久。1981年夏季,在批判《苦戀》的問題上,鄧力群站在鄧小平的立場上,認為文藝界自由化思潮嚴重泛濫(見《十二個春秋》,209頁),為《苦戀》扣上了歪曲歷史和現實,醜化黨和社會主義的大帽子。1984年,在反對精神污染運動中,他配合鄧小平,反對周揚和王若水的人道主義和異化理論,並以中宣部部長名義,令刊載周揚文章的《人民日報》社長和總編王若水、秦川作檢討,認為他們違反組織紀律,不和黨中央保持一致。鄧力群因此而在知識分子中,留下很壞的名聲。

如果說那時的鄧力群在思想清污方面,還只是個秉承鄧小平意志的得力助手,那麼到了80年中期,鄧力群的"左"就越走越遠,甚至到了鄧小平都和他分道揚鑣的地步。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1986年9月18日他和鄧小平的一個談話(《十二個春秋》,401-407頁)。這個談話是關於鄧力群和鄧小平對《精神文明指導方針的決議》的爭執。

原文中有一段話,"社會主義還必須有一個特征,就是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鄧力群認為最重要,卻被鄧小平刪掉了。此外,文中的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在中國可能會卷土重來的段落,也被鄧小平圈掉了,鄧力群不同意鄧小平的這種刪改,並為自己辯護,鄧小平於是直截了當地對他說:"你是想把文件往'左'的方面拉。"鄧小平也不贊同鄧力群對雇工的看法,不滿意鄧力群和胡喬木擴大他和陳雲之間的分歧和矛盾。談話之後沒多久,王震告訴鄧力群,在一個只有少數人參加的會上,鄧小平說,"鄧力群要把我們往'左'的方面拉"。

1987年,鄧小平在屢次講話中提到,既要反右,更要反左,顯然有所指。4月26日,鄧小平說,"搞社會主義,搞四個現代化,有'左'的干擾。我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著重反對'左',因為我們過去的錯誤就在於'左'。但是也有右的干擾"。4月30日,鄧小平又說:"幾十年的'左'的思想糾正過來不容易,我們主要是反'左','左'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勢力","我們既有'左'的干擾,也有右的干擾,但最大的危險還是'左'"(《鄧小平文選(第3卷)》,225-229頁)。

1989年,鄧力群認為六四事件證明他是正確的。之後,他在"姓社姓資"和階級鬥爭問題上推出一系列文章,在當時的中國,掀起了一股猛烈的質疑改革的回潮風。作為一種回應,鄧小平在1992年1月,再次提出反左的問題,他說:"根深蒂固的還是'左'的東西。有些理論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嚇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帶有革命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東西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可怕呀!一個好好的東西,一下子被它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把改革開放說成是引進和發展資本主義,認為和平演變的主要危險來自經濟領域,這些就是'左'"(《鄧小平文選》第3卷,375頁)。鄧小平講話中的理論家,應當就是指包括鄧力群在內的左派理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