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普評論】奧巴馬的人權壓力

0:00 / 0:00

11月10日到12日,奧巴馬參加在北京舉行的APEC會議並順道再次訪華。上一次奧巴馬訪華,頭頂雙重桂冠,既是超級政治新星,又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而這一次訪華,時隔五年,奧巴馬已經今非昔比。

奧巴馬的新星光環消失殆盡,諾貝爾和平獎也因重啟中東戰事而蒙塵。而美國期中選舉,令奧巴馬的民主黨大敗於共和黨,民意屢創新低。國際上,奧巴馬面臨的難題不遑多讓。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伊斯蘭國(ISIS)恐怖勢力迅速壯大等。奧巴馬被本國指責為對烏克蘭和ISIS立場過於軟弱。奧巴馬這一次參加APEC和訪問中國,美國輿論直接向他叫陣,呼吁他對中國的人權問題,不能再軟弱下去了。

5年前,奧巴馬曾相信,與中國發展正面和積極的關系,將有助於中國改善人權。5年來美中關系的發展證明,這是一個錯誤的謎思。當美國方面把美中關系的積極發展和中國人權改善掛上鉤的時候,中國方面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們把人權看作中國的內政,不允許外國指指點點。在這方面最典型的言論,要算是5年前身為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在美國後院直接批評少數外國人吃飽了沒事干,對中國事務指手畫腳的宏論。

現在,奧巴馬在中國人權問題上,面臨著國內巨大的壓力。這些壓力既來自於奧巴馬的政界同僚、學界、智庫、媒體,也來自於普通美國人。絕大多數美國人認為自己的國家是人性的燈塔,是民主的燈塔。對於發生在其他國家的反人性反人權的事,美國不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至少有必要發出譴責聲音。如果奧巴馬這次訪華對中國的人權問題再瞻前顧後,避重就輕,就無法向國內輿論交待了。

在奧巴馬出訪中國之前,據美國之音報道,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兩名重量級議員馬克.魯比克和本.卡丁寫信給奧巴馬。從信中我們得知,奧巴馬政府把中國人權當作次要問題,交給低級官員處理。這兩位議員呼吁奧巴馬此次訪中,一定要向習近平提出中國人權問題。他們認為,美國應堅定支持"那些因不同政治見解、種族、或宗教信仰而被非法囚禁、酷刑、或騷擾的中國人"。信中說,"人權問題對於未來美中關系十分重要,不能作為一個次要問題對待,由低級別官員處理……。您此次訪問,不僅對中國的自由事業很重要,而且對同中國有建設性關系的美國的長期利益以及對東亞的繁榮和穩定也很重要"。

美國智庫也在檢討美國長期對華保持接觸的政策是否有缺失。10月23日,華盛頓麥凱恩研究所(The McCain Institute)舉行辯論會,美國人權觀察中國部主任蘇菲•理查森說,人們對於作為民主燈塔的美國期待更多;如果美國在某個問題上采取領頭行動,其他國家會追隨。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亞洲問題專家邁克爾•格林認為,美國在民主核心價值觀上作出清晰、一致的表達有助於美中關系的發展。他說:"從外交政策來說,如果我們不明晰表達對民主原則的支持,美中關系會越走越糟糕。我們在這個立場上保持一致,對美中關系有好處,也忠誠於我們的價值觀。"

《紐約時報》著名專欄作家紀思道在11月10日刊文,希望奧巴馬對中國日益惡劣的人權問題不要示弱。文章特別提到,強硬的習近平挑戰奧巴馬代表的幾乎所有事情;在人權和新聞自由方面,中國政府加強了對異見人士的嚴厲鎮壓;加緊控制互聯網,不僅封鎖nytimes.com,而且封鎖Facebook和YouTube,還讓人很難使用Gmail、Google Drive,及Google Calendar。

在筆者看來,奧巴馬此次訪華即使表達自己對中國人權的關注,也並不指望中國會改進人權,而勢頭凶猛的習近平根本不會把奧巴馬的人權說教放在心上。在人權問題上,美中雙方對立,將難以消解。這會引發什麼樣的後果呢?《紐約時報》10月27日刊發文章"中美兩種世界觀的對壘",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美中兩國是否有能力避免致命的誤會?作者羅傑•科恩表達出一種謹慎的悲觀。顯然,西方對中國堅持惡劣人權紀錄的強硬崛起,極為擔憂,卻無力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