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良懋書評﹕錢鋼的新著《中國傳媒與政治改革》

以寫《唐山大地震》一書出名的中國著名報告文學作家和記者錢鋼,最近出了一本新作,不是報告文學,而是討論中國權力與傳媒關係的《中國傳媒與政治改革》﹐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7月出版。

0:00 / 0:00

正如大家都知道的,政治改革是當前中國一大敏感論述領域,而分析傳媒的文章更易觸雷甚至遭禁,一個不小心,作者隨時招來坐牢之災。這本新書是今年7月在香港出版。錢鋼現任職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的中國傳媒研究計劃主任,得地利之便,由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出版他的新書,可以使各地讀者了解到,中國管制新聞行業的第一手資料以及分析觀點,從而思索中國傳媒的發展趨勢。

錢鋼這本書的內容分為甲編、乙編和丙編,都是十多年來他從事記者工作與新聞研究的雜文、評論和論文。1998年至2001年,他擔任《南方周末》的常務副主編,主持該報筆政,與大陸不少新聞工作者有深入交往,人脈廣泛,得悉及親歷中國傳媒行業光怪陸離現象,且對權力中心如何操控新聞傳播行業,有著第一手經驗,讀來極有說服力。

何良懋認為,理解中國傳媒生態特色,首先要明白到,1949年以後,中國傳媒全部屬於國營系統,新聞媒體都成為了官方宣傳喉舌,亦即黨的喉舌,絕不能有獨立的聲音,遑論為民請命。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了傳媒產業化、市場化之後,中國傳媒這個黨營系統也加入經濟改革的大潮中,既要做好官方宣傳角色,又要適應市場開放新形勢,爭取受眾注意,提高經濟效益。當然,傳媒賺錢的同時,切不可忘記為執政黨唱好的首要任務。

錢鋼2005年在美國華府發表演說時,形容當前中國大趨勢是三個英文字母“C”:控制(Control)、改變(Change)、混沌(Chaos)。中國以黨指揮政府,但自從改革開放後,傳媒逐漸從非市場化(亦即管制)向市場化(放寬管制)過渡,而嚴密控制也漸漸向自由的方向鬆動。

據錢鋼指出,1992年以後,中國新聞改革的目標是,用“市場手段鞏固輿論陣地”,把黨的傳媒做大做強。可是到了2003年SARS一役,“使我們看到中國傳媒的癥結。它已經成為商品,追求市場效益,但它不能擔當‘瞭望者’的角色。當社會危機發生時,管制者要它閉嘴,它就不能出聲”。(頁8)結果就是造成疫情擴散,當年受到影響的更不只是中國了。

比照台灣傳媒,當作者去過台灣觀察選戰之後,覺得中國式“文人論政”的辦報傳統,在台灣依然存在,而且對社會發揮著不可輕視的激濁揚清作用,以人類文明的普世價值,捍衛常識、捍衛道德底線。這無疑是推崇自由辦報精神,嚮往民主社會的獨立聲音。

作者在書中花了不少篇幅講《南方周末》的《冰點》事件。而由《冰點》先被禁後復刊的風波,又分析到中共中宣部新聞局的閱評組。這個成立於1994年的閱評組,所發布的《新聞閱評》,往往是中國不少傳媒總編輯的“血滴子”。十來個閱評組成員所寫的“內部報告”,實際充當了權力中心的打手,也是一種監控和變相懲罰“出格”媒體的“思想警察”。

作者形容,這是中共因應新局面管制媒體的新手段。錢鋼說:“當今中國大陸的傳媒管理制度,和國民黨統治大陸時期以及在台灣戒嚴時期都不同,國民黨曾有對報紙的事前審查制度,外觀嚇人,實際上漏洞百出。中國大陸看似沒有媒體的事前檢查,事實上制度更嚴。它的基本方法是透過組織人事網,讓其任命的媒體負責人實行嚴格的自我審查;同時由『閱評』體系實行嚴格審讀和事後追懲。”(頁48)

在這種權力中心單向行政主導的傳媒世界,縱使政府如何花盡精力令新聞從業員「聽話」,依然出現無數有心人,在黨的種種管制下,戴著枷鎖做新聞,盡力反映民間疾苦。錢鋼透露,一些“黨媒體”的負責人擔任著上級宣傳管制者和他們下屬之間的擋風牆;這些位於管理階層的從業員,會以「領導容忍,讀者歡迎,同行妒嫉」的口號來要求下屬,弱化了控制,支持或默許了拓展空間的努力。作者都對這些媒體改革中的弄潮兒充滿敬意。且從他們身上,隱約看到中國新聞媒體的未來。

在今天中國,沒有真正的政治改革,傳媒永遠淪為權力的附庸。大陸這些有心的傳媒人員,如果繼續受權力控制之苦,又如何可以發揮可持續的激濁揚清作用,為整個社會儲存更多的健康力量呢?

何良懋今次就講到這裏。謝謝大家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