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振英政府的暴力鎮壓下,爭取真普選的學生運動迅速升級,非暴力的公民抗命行動"佔領中環"不僅乘時啟動,更瞬間遍地開花。以十萬計巿民投身街頭,以群眾運動迎抗強權。但公民抗命的威力能否敵得過統治者的暴力,實有必要看看公民抗命的思想來源和具體實踐。
這本書主要介紹三個歷史人物─甘地、馬丁路德.金及曼德拉,對公民抗命的想法和實踐,並作出異同比較,以助了解公民抗命的力量和限制。
從觀念看,印度聖雄甘地所理解的公民抗命,是其生命哲學的一部分。他深信真理就是宗教,而宗教本質就是道德。要活出自己的信仰,不能單單是個人的潛修和鍛鍊,更要身體力行,與貧困者同在,服侍社會最基層和最卑微的人,促使人人平等,發揮人的善性,從而建立和諧社會。
甘地的宗教情懷使他全身投入政治,以非暴力公民抗爭糾正時弊。在他而言,非暴力公民抗命(satyagrapha)有持守真理之意,藉著自我犧牲以改變某些錯誤或邪惡,並喚醒人的良知。他相信只有非暴力(Ahimsa)才能領悟真理,讓人意識到愛,爭鬥才會停止,因此非暴力抗爭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對馬丁路德.金,公民抗命同樣是宗教信仰的延伸。不同的是,他的想法簡單直接,由基督教教義人人平等出發,一面堅持公義爭取人權,一面憐憫眾生,彰顯仁愛,以愛還恨,感動人心。因此,公民抗命是以宗教情懷救贖罪惡的義舉,參與者堅決要打倒不公義制度,卻容不下暴力,否則以暴易暴,只會製造沒完沒了的混亂和問題。
如果說甘地和馬丁路德.金都基於信仰,堅持公民抗命是目的又是手段,南非國父曼德拉則審時度勢,視此為政治策略而已。他起初也主張非暴力抗爭,以甘地為榜樣,但隨着白人不斷鎮壓,他又轉而以武力破壞政府設施,迫使其退讓。他相信,非暴力抗爭不適用於南非,因為白人政權對黑人反對運動鎮壓毫不手軟,必須還以顏色。
不過,曼德拉以非暴力抗爭為工具的想法,也同時令他相信,當和平談判有望,便無須再訴諸武力。他雖然經歷二十多年牢獄生涯,卻仍能放下個人的挫折和憤恨,要求白人政府對話、談判,以和平手法解決種族隔離的歷史問題。他甚至籲請黑人寬恕白人,鼓勵他們日後留在南非,共同建設沒有歧視卻有共同願景的平等社會。
曼德拉的政治想法宗教色彩並不濃厚,卻處處瀰漫對人性的深刻反省。他認為人對鎮壓皆有恐懼,勇者並非無懼,而是努力去征服恐懼。他又表明政治抗爭的路不易行,不要抱任何幻想,而任何巨大變革不是仰賴偉大英雄,而是由於"有充滿勇氣的平民",才能為社會帶來希望。
三位歷史人物雖然對公民抗命看法不同,卻同時為人類的尊嚴奉獻一生,甚至犧牲性命。他們所表現的人性光輝,不單單是勇者無懼,更是以仁愛化解仇恨,寬恕團結敵人,以建立公義制度為依歸,放下黑暗的過去,攜手共建未來。
0:00 / 0:00